论毛泽东现代化思想

作 者:

作者简介:
杨正喜 华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 广州 510642

原文出处:
江汉论坛

内容提要:

与西方现代化自然演进不同,中国的现代化是在西方霸权威胁和文明示范下展开的。中国独特的现代化背景决定了中国现代化必须以民族独立为前提条件,并且走自己的道路。基于此,毛泽东强调中国的现代化必须立足于中国国情,走社会主义道路。在此基础上,毛泽东提出了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文化现代化等思想,为中国现代化发展作了思想上的指导。鸦片战争以后,伴随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这样一个前现代国家被动地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之中,艰难地开始了早期现代化进程。由于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近代中国现代化显得过于迟滞。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现代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今天研究毛泽东现代化思想,分析其现代化思想的成功与失误,对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义尤为重大。


期刊代号:A2
分类名称:毛泽东思想
复印期号:2003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A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02)07-0078-04

      鸦片战争以后,伴随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这样一个前现代国家被动地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之中,艰难地开始了早期现代化进程。由于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近代中国现代化显得过于迟滞。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现代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今天研究毛泽东现代化思想,分析其现代化思想的成功与失误,对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义尤为重大。

       一、从历史要求到历史自觉

      现代化发端于西欧,然后以殖民化形式扩展到世界各地,从而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股现代化的历史潮流。它构成当今世界所有国家或地区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类历史上最剧烈、最深远并且显然是最不可避免的一场社会变革”(注:[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页。)。而这一变革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在特殊背景下提出的历史要求和历史任务。

      明清之前,中国社会发展在世界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令人失望的是她再也没向前发展,反而衰落下来。而以英、法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于19世纪30年代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了世界上第一次现代化浪潮,并逐渐强大起来。强大起来的西方列强洞开中国大门,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导致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东方朝贡体系解体,而进入资本主义体系的边缘地位。从此,中国社会面临两大危机,即主权危机和政权危机,所以获得民族独立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成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两大任务,这也是中国局势给所有中华儿女提出的要求。

      当中国人从世界发展大势中意识到现代化的重要性时,他们却遇到了现代化的发展障碍:主权危机。这个现实决定了建立一个独立统一的现代国家成了推行现代化的前提条件。所以,在“1800至1949年这长达一个半世纪的历史岁月中,中国的现代化就是围绕着这一基本主题展开其历史的演变逻辑的”(注: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9页。)。毛泽东明确指出,没有民族独立,国家繁荣富强只能是一种幻想:在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分裂的中国里,要想发展工业,建设国防,福利人民,求得国家的富强,多少年来多少人做过这种梦,但是一概幻灭了(注:参见《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80-1081页。)。它说明民族独立和国家繁荣富强之间是互相关联的,不可缺一的。

      近代百余年时间内,中华儿女为摆脱屈辱、寻求富强,掀起了波澜壮阔的革命运动,这即是在爱国主义旗帜下对现代化这一历史主题的自觉认识。毛泽东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开始认同现代化这一主题,并将其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目标。

      二、从“西化”、“苏联模式”到中国具体国情

      作为一种世界性潮流,现代化具有世界性的弥散扩张性质。“现代化一经在任何一地展开,其影响便无可避免地渗及全球各处,不管这种影响靠的是武力还是人心所向,或是二者兼而有之”(注:[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页。)。历史正是如此,现代化最初在西欧孕育,然后通过殖民化形式扩展到世界各地。在其霸权威胁和文明示范的影响之下,现代化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取得了极大成功。正因为如此,现代化又被人们称为“西化”、“欧化”。但“现代化并非一个简单的向欧美国家的认同过程,其间必然蕴含着每个国家在各自的历史文化视野中对现代化的不同价值取向和模式选择”(注: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2页。)。

      事实上,各个不同民族和国家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历史传统都千差万别,其选择现代化的道路也是不同的,这一点是不言而喻的。中国近百年的历史说明,资产阶级专政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它无法实现现代化。唯一的选择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注:参见《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80页。)只有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的现代化实现才有可能。毛泽东强调,现代化选择不是简单的西方工业化,而必须是“社会主义工业化”。资本主义道路也可增产,但时间要长,而且是痛苦的道路。我们不搞资本主义(注:参见《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从而确立了新中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

      在没有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中国,向一个可资借鉴的国家学习是非常必要的。苏联几乎是唯一能够向中国提供有关经验的社会主义国家。当时苏联经济发展的光辉成就激起了人们对它的崇敬,正像薄一波同志所讲的那样,“那时,在我们不少同志的心目中,一提起苏联的经验,是很有一些肃然起敬、钦羡不已的味道的”(注: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修订本上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17页。)。所以,“苏联模式”成了一种合乎逻辑的选择。

      1956年匈牙利事件的发生和对斯大林的批判促使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反思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问题:中国具体的国情。毛泽东强调要以苏联为鉴戒,要总结我们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他指出,对所有好的东西都要学,但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注:参见《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在学习的时候要动脑筋,学那些和我国情况相适合的东西,即吸取对我们有益的经验,我们需要的是这样一种态度(注:参见《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81页。)。要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建设具体实践结合起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