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发展生产力观点的运用和发展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俊国 河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洛阳 471003

原文出处:
党史研究与教学

内容提要: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需要出发,深刻认识到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极端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为此采取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措施,这既极大地促进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又给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留下了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期刊代号:A2
分类名称:毛泽东思想
复印期号:2003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A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8(2002)04-37-07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注:《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第218页。),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各方面主客观条件所决定的时代性命题。毛泽东对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生产力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走建设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其本质无疑是围绕着怎样把新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繁荣、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主题而展开的。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他既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又有不少失误的教训。今天,总结和探讨毛泽东的这一思想,对深刻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搞好当前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一、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它直接或间接地决定着社会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人们的观念形态。一切社会关系、社会制度和社会观念的产生、发展、变革和消灭,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引起的。因而,历史上一切先进阶级革命的目的和作用都在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又都是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基础和出发点的。正因为如此,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就提出了著名的生产力标准的观点。他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注:《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1079页。)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更进一步指出:“从我们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我们的眼睛就要向着这个城市的生产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务须避免盲目地乱抓乱碰,把中心任务忘记了……只有将城市的生产恢复起来和发展起来了,将消费的城市变成生产的城市了,人民政权才能巩固起来。城市中其他的工作……都是围绕着生产建设这一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注:《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1428页。)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更加关注发展生产力的问题。1956年1月,他在最高国务会议的讲话中强调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的先进水平。”(注:《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第1~2页。)同年,他在同工商界人士的谈话中说:“革命是为建设扫清道路。革命把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加以改变,把经济制度加以改变,把政府、意识形态、法律、政治、经济、文化、艺术这些上层建筑加以改变,但目的不在于建立一个新的政府,一个新的生产关系,而在于发展生产。”(注:《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第128页。)1957年3月,他又指出:“这个世界上半个世纪搞革命,下半个世纪搞建设”,“现在的中心任务是建设”(注:顾龙生:《毛泽东经济年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第397页。)。由此可见,毛泽东的这一思想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生产力的基本原则的,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在中国的延伸、发展和具体化。

      二、发展生产力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需要

      当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已基本结束,党和国家今后的工作重点就必须放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面,这是因为:

      首先,革命的根本目的是为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毛泽东认为,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经济基础薄弱,科学技术水平低下,生产力落后,造成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极端的贫穷、艰难和困苦,正因为这样,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中共领导人才带领全国各族被压迫和被剥削人民一起奋起反抗,经过几十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推翻了严重束缚和破坏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解放了生产力,消除了发展生产力的障碍,造成了继续发展生产的首要条件,他们所进行的这一切革命政治工作和军事工作,其目的是为着解放生产力,发展经济,其“最根本的问题是生产力向上发展的问题”(注:《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第109页。)。如果我们在做好解放生产力以后,不能接着把发展生产力做好,“那我们的革命就没有什么大的意义了,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说是已经胜利了,相反,我们还要遭受可耻的失败。”(注:《刘少奇论新中国经济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5月第1版,第172页。)

      其次,解决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只有靠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的我国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在这样的情况下,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那么,怎样解决这个矛盾呢?毛泽东认为,只有“用发展生产力的方法去解决”(注:《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8月第1版,第150页。),为此,毛泽东号召全党要“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注:《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第216页。)。

      再次,发展生产力可以奠定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强大物质基础。新中国是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生产力极不发达,经济文化十分落后。在毛泽东看来,这种情况不改变,新政权新制度的巩固就是不可能的。所以,1957年3月,毛泽东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新的社会制度还刚刚建立,还需要有一个巩固的时间。不能认为新制度一旦建立起来就完全巩固了,那是不可能的。需要逐步地巩固。要使它最后巩固起来,必须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坚持经济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注:《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第268页。),搞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其它各项工作。显然,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需要很多条件,而大力促使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则是其中的首要条件。在他看来,“只有经过社会生产力的比较充分的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才算获得了自己的比较充分的物质基础(现在,这个物质基础还很不充分),我们的国家(上层建筑)才算充分巩固,社会主义社会才算从根本上建成了。”(注:《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1月第1版,第549~550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