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少被审计单位年年审计年年违纪 对于每一个工作在审计一线的政府审计人员来说,都有这样的感受:审计过的单位几乎无一例外地或多或少存在问题。是审计的悲哀吗?政府审计是经济活动中履行监督职能的专职机构,是需要有锐气和勇气的,可制度的非约束性,审计的无风险性和对问题处理的非规范性,不自觉地形成了对敏感问题的回避,弱化了审计监督的力度,审计的威慑作用不能够充分发挥,从而造成对同一个企业、同一个行业、同一个部门,甚至同一个经济个体年年审计年年问题不断,同样的问题有的被审计单位年年犯的情况。这样的现象,不能不使我们对政府审计的工作力度、威慑作用进行一番反思。 二、“权力寻租”也是目前政府审计无法回避的社会丑恶现象 “权力寻租”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政府审计内设机构的明确性与岗位职能的相对僵化性,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内设机构的审计势力范围,为“权力寻租”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是审计人员的岗位流动制度未能有效建立,某一岗位工作时间过长,容易造成内设机构及其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及其工作人员的紧密接触,客观难免对审计产生不良影响。 三是政府审计责任追究制度不完善,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作业时,对审计质量和结果缺少有效约束,主观行为直接影响审计监督结果,对审计中发现的重大问题的揭示可能对未来产生负作用,问题很可能“流失”。 四是在“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的文化背景下,为审计“权力设租”行为埋下伏笔,因为社会中单个的人没有万能的,人人都需要朋友的帮助,或许你审计的单位就是你的朋友,因为他们为了团体和个人私利需要你的帮助或你手中的审计权力。 三、政府审计需要高素质的人才 由于政府审计机构中的审计人员新陈代谢乏力,缺少必要的非称职人员淘汰机制,岗位职数的限制客观上阻碍了优秀人才的进入,程式化的审计套路也使审计很难有所创新。国外对审计人员的要求是“T”字型复合人才,即精又博,但在我们的审计队伍中,这样的人才如凤毛麟角。“三E”审计,即效率、效果、效益审计,在资本主义国家广泛开展,可我们还停留在理论探讨之中,从防护性审计到建设性审计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审计法规滞后、审计方法滞后、审计手段滞后是政府审计缺陷的明显特征 主要表现在:一是法律赋予政府审计的处罚权相对软化,审计过程中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法律依据不足,对被审计单位的威慑作用不强,审计中查处的问题难以处理的现象常常出现。二是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和无纸化办公逐步成为主流,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资料和财务数据的数字化存储和微机化管理,与大量的审计作业还滞留在以手工查账为基础的较为原始的审计方法上的政府审计形成鲜明对比,导致审计的效率效果低下。三是以会计账簿为基础的审计,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审计的要求,政府审计也需要与国际接轨,审计方法和手段有待进一步改进。四是会计电算化日趋成熟,各类财务软件广泛运用,对审计提出新要求,而政府审计电算化才刚刚起步,至今还未开发出较为成熟的审计软件,审计作业将变得尤为艰辛。 五、政府审计后续教育乏力,审计人员知识老化,审计缺乏创新 现阶段政府审计的后续教育制度尚未建立和完善,审计人员作为国家公务员的优越性和几乎不存在失业的可能性,以及审计成果的大小与工资薪金的多少不相关,自主学习知识的积极性远远不及竞争力强的行业,久而久之知识老化,审计只是在低水平、低层次上作业。 如果说独立审计机构人员业务技能远远超过政府审计人员,肯定会使政府审计人员极度不满,但这毕竟是事实。注册会计师的后续教育是法定的,每年一次,否则不能通过年检。注册会计师的学习是主动的、积极的,因为学习的结果与收入有密切的关系,通过学习可以降低执业风险和减少潜在失业可能性。政府审计则不存在这些情况。没有竞争就没有活力,没有危机感就缺少积极性和主动性,而政府审计人员对人际关系的关注胜过专业知识,这不能不说是政府审计的弊端。 六、政府审计中难以回避的政府情结,折扣了政府审计的独立性 首先,体现在地方保护主义上。笔者曾经被国家审计署借用到外省检查项目审计质量,在查阅审计档案和项目资料时,无意发现该省政府对其审计部门出具审计报告的批示:该报告部分内容不得上报国家审计署。其次,体现在部门利益上。审计监督是要得罪人的,但又不能把所有的人全部得罪,在现行体制下的政府审计不得不考虑相关部门众口铄金的影响,审计部门也需要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第三,体现在地方长官的意志上。地方长官的意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审计监督起决定性作用。地方领导越重视审计,审计的职能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否则反之。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同级财政审计是典型的代表。第四,体现在政府间的人际关系上。同一个政府不同职能部门工作的人,有着较为复杂的个人情结,人与人之间的互相联系,审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人情审计”、“暗箱审计”和“交易审计”等现象,这说明现行制度下政府审计的独立性时刻面临着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