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弊性财务报告的审计理念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现代审计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3
分类名称:审计文摘
复印期号:2002 年 1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职业谨慎

      审计应有的职业谨慎是一个行为理念。它要求审计师在计划和实施审计时应:(1)熟悉被审查的公司、该公司的经营方法、该公司或同行业特有的重要业务;(2)通过询问和其他方法检查被审计公司的内部控制;(3)获得与被审计公司的财务与会计问题有关的、而且容易收集的知识;(4)对异常事项和不熟悉情况作出积极反应;(5)设法排除对重要的舞弊和差错所持的合理怀疑,并且在指导和检查助手的工作时慎重行事。

      注册会计师对舞弊性财务报告的审计中,职业谨慎要求注册会计师在执业中保持合乎审计职业的价值观念和精神态度,保持理性和判断力,从而秉着独立、客观、公正的态度去实施合理的审核检查,并作出不偏不倚的结论。

      二、职业怀疑

      审计职业怀疑要求注册会计师承认:(1)任何一个组织的管理当局都可能有虚报或不披露;(2)公司治理结构的缺失和管理当局的不诚实品质可能滋生舞弊;(3)对于舞弊性财务报告风险的测试可能发现舞弊的征兆。

      注册会计师应将职业怀疑贯穿于审计全过程:制定审计计划时,充分了解客户的营业性质、经营环境及管理当局特质,评价舞弊性财务报告的风险;执行审计时,主动控制审计程序的实施,特别是在进行分析性复核时,在看数字的同时,对“账簿之外的”公司压力应格外当心;对管理当局关于重大事项的解释不能盲目全信;发现舞弊迹象时延伸审计程序;收集评价审计证据时,不因信任而满足于证明力不强的证据。如果没有适当程度的审计职业怀疑,即使实施了合理和必要的程序,也很可能会导致审计失败。

      此外,审计职业怀疑还要求注册会计师不可以太信任客户,要注意审计工作底稿的办公电脑的安全,以防数据被篡改。

      三、职业判断

      审计职业判断是指审计师从多种可能的工作方案中,运用审计及相关学科的知识与经验,作出取舍的决策。以下不完全地列举了需运用职业判断的情形:考虑舞弊性财务报告的风险是否存在;评价舞弊性财务报告的风险;确定重要性水平;判断管理当局声明是否可信;针对分析性复核的结果设计细节测试;选择抽样样本及评价抽样结果;判断审计证据的真假和证明力;发现舞弊信号后,应追加哪些程序等等。

      与运用审计职业判断相关的一个问题是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能力问题。在对舞弊性财务报告的审计中,如何评价舞弊风险和如何识别舞弊都高不高超的职业判断能力,而这种能力主要来自经验的积累和职业的训练,而不是来自审计教科书或上年审计工作底稿。因此,当舞弊性财务报告的风险增加或已发现舞弊性财务报告的迹象时,应增派级别较高、经验丰富的注册会计师以及熟悉被审计公司行业状况的专家进入审计现场,以提高审计小组的审计职业判断水平。

      四、“关注奇异”思维

      对舞弊性财务报告的审计理念中,有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即“关注奇异”思维(或称之为“问号”思维),即善于打破常规,从被审计公司的会计资料中敏锐地捕捉到不同寻常之处,在头脑中形成若干个问号,然后通过实施审计程序消除或证实问号。审计测试中的分析性复核就正是“关注奇异”思维的运行。

      1.比舞弊者更聪明

      要想能识别舞弊性财务报告,就意味着要学习舞弊者的思维方法,像舞弊者一样想问题:“公司存在财务危机吗?是否有必要提供虚假财务信息?”、“财务报告的粉饰对公司和对管理当局有什么切实的利益?”、“舞弊性财务报告能蒙混过关吗?”、“现行会计准则和制度有哪些漏洞,如何实施舞弊性财务报告的行为,而又不易被察觉?”等。注册会计师要站在舞弊者的角度想问题,才能够比舞弊者更聪明,而不被舞弊者故意提供的虚假资料所欺骗,不掉进舞弊者设计的圈套。

      2.善于发现奇异

      注册会计师在对财务报告进行审计的过程中,应特别关注例外的、古怪的、不合常理的地方,以捕捉到舞弊性财务报告的疑点。奇异指太高、太低、太频繁、太少见、太远、太近、太大、太小等,具体而言包括以下方面。

      (1)奇异数字。当会计资料中的数字应精确而没有精确到规定程度,不应精确而精确到异常精确,应视为异常数字;如果某一数值的大小不符合其特定经济业务的大小范围,应作为奇异数字;若某一时期某指标数值超出其变化规律,应视为奇异数字,如营业收入与成本不匹配。

      (2)奇异时间。奇异时间是反映在会计资料中的经济业务发生或记录的时间不正常或不符合经济业务实际发生的时间,如往来款项长期挂账,季节性业务记录时间不正常。

      (3)奇异地点。根据距离远近和物资流动的合理性来判断其有无异常。

      (4)奇异往来单位。异常单位是指在经济活动中不应发生或一般不会发生业务往来,但事实上已发生了业务往来的单位。可根据会计资料反映的业务范围及往来的有关情况分析是否正常;同时,根据购销业务是否涉及第三者或更多方面判断其合理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