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 (一)会计核算资料失真。会计核算资料主要指作为会计信息载体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会计凭证失真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为了掩盖不合法的经济内容,编造原始凭证从而形成表面上合法的经济内容;二是虚构经济内容凭假发票报销。而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失真除了受会计凭证不真实的影响外,还存在伪造、虚设、捏造、篡改的情形。 (二)存货潜亏反映不真实。存货积压不及时处理,或因腐烂变质及人为因素造成资产流失和不良资产;产成品、原材料、辅助材料、低值易耗品等实物不及时盘点或有意不核实;企业存货的实物量和价值量不实,存货计价方法不一致,潜亏未如实反映。 (三)往来账长期挂账不核销,虚列债务。有的企业对历年来单位、个人的欠款借款不及时催讨清收,使一些原本能收回的款项因诉讼时效已过而成为坏账、呆账。有的企业将收入隐匿在应付账款或预收账款账户内,凭空贷记负债业务,造成收入利润不真实。 (四)长期投资核算不规范。有的企业将长期投入记入其他应收款,对一些拥有控股权的投资不按规定采用“收益法”核算;有的单位盲目投资,致使投资后长期得不到回报,而投资方账面贬值因素未作反映。 (五)在建工程已完工投入使用且已竣工结算,长期挂在“在建”账户不结转资产,导致新增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利息费用继续计入“在建工程”,以减少当期成本费用,隐瞒亏损,虚增利润。 (六)设“小金库”搞账外账。困难企业易出现收入不收账的“体外循环”现象,富裕企业时而发生账外资产,“白条”入账的屡禁不止。有的企业编造虚假单据,套取公款,贪污挪用,还有的通过串通、转移等手段侵占各种资财,非法获得巨额收益。 (七)固定资产管理不严,账实不符资产盘盈、盘亏、转让、报废、毁损、清理等处理不合规,账册不全,实存数小于账面数。 (八)隐瞒或虚报收入。盈利企业为了少缴利税而隐瞒收入,导致利润虚小实大,或虚亏实盈;微利或亏损企业为了粉饰业绩,借以邀功请赏而隐瞒费用,导致利润虚大实小,或虚盈实亏。 (九)少计或虚列成本费用。把成本费用作为调节利润的主要手段,违规核算、虚列支出、乱摊成本,随意改变费用成本的确认标准或计量方法。 (十)转移亏损。把坏账损失、盘亏、固定资产报为损失等列入递延资产或待摊费用,搞虚盈实亏。 二、真实性审计的重点与方法 (一)实物资产真实性审计。重点是检查实物资产的数量、质量、价格是否真实可靠;账账、账实是否相符;有无账外资产,有无人为调节成本的行为等。其中对数量的真实性审计采用的主要方法是盘查法:当审计的截止时间与被审计企业的定期财产清查时间一致或接近时,应充分利用被审计企业实物资产的清查资料;当审计的截止时间与被审计企业的定期财产清查时间相差甚远,或在审计时间范围内未进行资产清查时,应开展审前的清查盘点工作;当被审计企业的实物资产清查资料不足以证明其资产真实性时,可在审计中进行重点资产盘查。 对实物资产价值量真实性审计,可借用“ABC分析法”按重要程度和金额大小分类进行全面核查或随机抽样。即对A类资产的计价逐项进行全面核实,对B、C类资产的计价进行适量的抽样核实。 (二)往来账目的真实性审计。对应收款项的真实性审计的重点是在核实应收款项的基础上确认坏损失。操作步骤和方法是:采用审计函证法与审计调查法相结合的方法,核实应收款项;在函证和外调的基础上,采用账龄分析法;根据账龄分析的结果并取得有关证据后确认坏账损失。 在对应付款项的真实性审计中,确定已发生的尚未入账的负债是一个重点。即对未入账的负责进行确定时,应进行合理判断,取得最接近精确估计的计算依据,计算出未入账的负债金额。 (三)对外投资和投资收益的真实性审计。应该把投资金额大、投资多年没有回报的项目作为审计重点。通过查阅投资立项申请的有关文件和被投资企业的报表等发现线索,进而审计出投资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四)损益的真实性审计。主要是研究生产成本和费用的计算和结转、收入的确认、销售税金和其他应交税金的计算等。此外,在审计中如何解决企业利用会计制度的可选择性和灵活性调节利润的问题,也是一个重点。审计这一问题,一是要看被审计企业是否采用其财政、税务主管机关要求统一选用的标准和方法;二是要看其是否遵循了《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的稳健性原则和一贯性原则;最后,确定因变更方法和标准对利润的影响额。 (五)所有者权益方面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审计。在企业改组、改制、上市的改革中,国有资产最可能发生流失,因此,对引起国有资产变动的项目应作为重点审计内容,可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对企业资产进行核实验证,达到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完整的目的。 (六)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审计。审计会计报表的真实性,首先应审计其账户的真实性,在此基础上,才能审计报表的真实性;其次,报表审计研究的重点是报表与账户之间的核对,不同报表之间、合并报表之间的核对。此外,还应对主要会计报表编制程序进行逆向审计,鉴别其真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