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济责任审计信息的收集 1.收集经济责任审计信息的目的。收集经济责任审计相关信息是为了准确获取经济责任人任职期间与经济责任相关的财务、会计、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并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归集、整理、分析,客观公正地评价经济责任人的业绩,分清经济责任人应负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 2.经济责任审计信息的内容。要求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信息资料一般应包括:(1)任职期间述职报告(或工作总结);(2)企业章程、管理制度、重要的合同协议及重大事项决策会议记录;(3)任期内各种经济悬案资料及前任遗留问题资料;(4)有关经济监督部门检查后提交的报告或处理意见;(5)任期内财务、会计、统计业务及有关报表、账册、凭证和文件资料;(6)任期内各年度经济责任目标和计划、预决算、经济指标的执行情况资料;(7)任期内财产物资清查、盘点情况和债权、债务资料;(8)审计需要的其他资料。 3.经济责任审计信息资料的分类。相关信息是指所收集的资料不能直接利用,需要通过调查、分析、筛选、整理,才能利用的信息,一般包括上述审计信息的(1)(2)两项。直接信息是指所取得的审计信息能够直接利用,并可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最终证据,一般包括上述审计信息的(3)至(8)项。 二、经济责任审计信息的利用 (一)直接信息的分析与利用 1.分析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完成情况。通过报表、账册与有关数据列表进行对比,了解经济责任人完成各项经济、技术、安全指标,资产负债损益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了解有关责任书或承包经营合同与经营计划、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经济责任人任职期内有关责任书(或承包经营合同)、经营计划、预算执行情况等各项指标时,应根据审计调整后的各项指标完成情况与下达的指标进行对比、分析,肯定成绩,找出差距。 2.执行财经法规信息分析。通过对财务会计有关报表、账册、凭证等各项财务、会计业务事项的合规、合法性及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审计,检查企业有无乱挤乱摊成本、偷漏税及个人侵占国家资产或违反财务收支有关规定的其他违法违纪问题。在审查这些问题时,应根据《会计法》的规定分清经济责任人应负的责任。 3.审查任期内各种经济悬案资料及前任遗留问题资料,落实悬案发生的时间,曾做过的努力,需要解决的问题。查清经济责任人对遗留问题应负的责任。 4.有关经济监督部门检查后提交的报告或处理意见是有效证据,应重点核实有无屡查屡犯的问题,如果存在屡查屡犯的现象,说明该单位内控制度不健全,法纪观念淡薄,应进行重点审计。 5.审查任期内财产物资清查、盘点情况和债权、债务资料是否准确。物资盘存可以进行抽查,债权债务应根据时间长短进行分析,对可能造成的损失要分清责任,设法挽回,无法挽回的应视情节和金额大小作出结论,对可能虚列的债权债务要进行调查落实。 (二)相关信息的分析与利用 1.述职报告的分析与利用。述职报告是经济责任人对生产经营情况的表述。通过述职报告,主要了解经济责任人任职期间的企业基本情况、任期内主要业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应承担的经济责任、加强或改善企业经营管理的意见和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它是审计人员初步开展工作的参考资料之一,也是经济责任人对经营业绩的自我评价和总结。 2.座谈会记录分析与利用。座谈会(包括个别谈话)记录是了解员工对经济责任人的信任程度及异常反映的重要方法。主持座谈会要注意了解各方面的反映,善于引导与会人员客观公正地反映问题,防止只谈成绩不谈问题,或者只谈问题不谈成绩。了解员工的反映也可以采取问卷方式。一般来讲,问卷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无记名问卷,这样有利于打消各种顾虑,使员工可以大胆地提供详细资料或有用线索;另一种是记名问卷,审计人员对被问卷人的意见要绝对保密。了解员工反映,要注意人员的分布情况,人员选定一般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与经济责任人有利害关系的人员应回避。如群众怀疑经济责任人存在不廉洁的问题,审计组应及时对相关信息资料进行分析,特别是对与个人收入有关的资金来源以及业务招待费开支情况等进行调查取证,弄清事实,给群众一个说法。 3.会议记录分析。会议记录是分析经营者决策情况和经营风格的重要线索。它能集中体现经济责任人经营风格和工作作风,同时也能够意外地发现一些重要线索和在正常审计中难以发现的事项。此外,检查会议记录有无缺页、漏页、篡改、日期不连续等现象,若存在则应引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