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信贷审计方面 从宏观上,审计部门应充分发挥政策导向的职能,推进国家产业政策的执行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按照“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坚持重点开拓与局部收缩的发展战略,积极引导国内银行加快业务创新,大力开拓收益率高、发展前景好的高效市场,主动收缩和退出无效和低效市场,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和效益。审计部门在贷款投向投量上多作评价,建议商业银行要积极支持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能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技术改造项目,要继续加大支持技术水平高、有竞争能力的国有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及上市公司、准上市公司,要扶持有市场前景的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的发展,要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要加快发展消费信贷,推进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支持居民购买住房和大件耐用消费品。 从微观上,信贷质量审计是当前信贷审计的重点。审计部门在对信贷资产质量审计中,一是熟悉新的贷款业务有关政策及具体措施,如掌握对个人消费贷款的金额、期限等方面的规定;二是审查银行贷款审批环节和审批程序是否优质高效,是否符合操作规程;三是通过对国家经济金融方针政策以及宏观经济指标的分析判断,预测贷款企业的发展前景,通过对贷款企业生产经营、财务和非财务状况的分析,及时捕捉贷款风险端倪,防范信贷风险。 (二)存款审计方面 通过审计存款业务,审计人员一方面针对金融行业存款业务的创新,了解和掌握有关新的存款品种,例如:目前各家银行开办的教育储蓄业务。另一方面针对加入WTO可能带来的金融机构之间更激烈的存款竞争,检查存款的真实性、合规性,防止出现存款竞争时的不惜血本、高息揽存、过度扩张机构网点等盲目竞争的现象。 (三)中间业务审计方面 审计部门在对中间业务进行审计时,首先,要精通国际金融法律法规及银行卡业务等方面的知识。其次,理论联系实际,依据审计工作的需要,制定审计要点,找出审计的突破口,提高审计质量。最后,积极促进各家银行通过业务创新,开拓新的中间业务品种,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同时为社会公众提供高效、便捷及多元化的服务。 (四)内部制度审计方面 有效的内控机制,可以从管理层次上围绕经营目标来降低经营风险,从操作层次上查错防弊、堵塞漏洞。实践证明,有效的内控机制是商业银行依法稳健经营,防范和控制风险的关键性问题。审计部门对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系统评审,是现代审计区别于传统审计的重要标志,是审计事项的重大发展。它既是对金融机构经营活动进行组织、制约和考核的工具,也是审计人员用来确定审计程序的主要依据。审计人员应根据对内部控制系统的审查和测试,来确定审计重点,减轻审计业务量,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根据对内部控制系统的评审,来促进金融机构管理制度的完善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五)票据承兑贴现审计方面 加入WTO,我国金融行业要逐步规范资产负债管理,开拓新的资产业务,降低资产风险,优化资产结构,从而降低传统信用放款数量,增加票据承兑贴现。这也是金融审计今后的重点。 (六)成本管理审计方面 在审计过程中,不仅监督金融企业成本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正确性,保证企业公正的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还要按照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向金融企业提出合理的调配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和客户结构比例,控制成本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