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人员最尴尬的是什么事呢?我想,无非就是刚刚给某单位出具了一份离任审计报告或决定。说某某单位的领导在任期内如何遵循了财经法规,如何完成了其任期的责任。但转而之间,却从该单位中抖露出一、二件特大舞弊案件。说该领导贪污公款××万元,该经理挪用了××千万元等。不由得审计该单位的工作人员脸红耳赤,好不尴尬。还有,当审计人员刚刚为某单位进行了财务状况审计,并为其丰富的帐面盈利出具了一份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说该单位的财务报告公允地反映了其财务状况,真实而合法地遵循了会计准则。但打印出的报告余热尚在,却突然抖露出该公司已资不抵债,亏损累累。对此,审计人员又会感到一阵阵脸红,好不尴尬。 尽管这种尴尬事并不是每一个审计人员都经历过。但是,这种尴尬事所发生的频率却越来越快了。从深圳原野到云南红塔,从琼民源到红光实业,从猴王股份到银广夏事件。越来越多审计人员感到疑惑?我们审计怎么了,过去我们也不是按照这样的方式或程序在工作,但并没有出现这么多的尴尬事,而现在,我们在用同样的方法与程序,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令审计人员下不来台的尴尬事呢?感叹之余,只能说一句自我安慰的话“大概不是我无能,只是敌人太狡猾了”。 确实,发生了使审计人员尴尬的事,并不令人愉快。但是,如果认真反思一下,有时也会给我们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即我们现在所用的传统审计方法,是不是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市场经济环境,是不是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审计对象。 过去,传统的审计方法往往要求审计人员将注意力集中在帐面上。如将三张报表核对一下,看看左右是否平衡,相互勾稽关系是否一致。接下来,就是将总帐与报表核对、明细帐与总帐核对,抽查若干笔明细帐的原始凭证,存货盘点一下,应收帐款询证一下,整理一下审计工作底稿,就可以出审计报告或决定了。事实上,这种传统的审计方法,查查过去的一些低级假帐,往往还能奏效。但是,对于现在的一些高智商的造假舞弊者来说,这些审计方法无疑是聋子的耳朵成为了摆设。因此,如何培养审计人员具有现代审计技术与意识,尽可能掌握会计报表造假者的各种伎俩,是防止审计人员出现尴尬事的根本。 近来,国际审计界开始对现代审计技术进行深刻的反思。开了无数次的学术会议,也成立了数十个特别委员会。专门研究变化了的审计环境与审计对象。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将注意力仅仅停留在帐面上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就有了强调分析性复核技术,就有了审计单位舞弊问题的特别程序,就有了将控制概念扩大到控制环境、风险评估等领域中去的一系列反映。果不其然,随着这些技术的应用,令审计人员尴尬的事也随之减少了。例如,最近美国注册会计师就揭露了几家大的上市公司虚假舞弊的案件,美国审计总署发现了财政舞弊的若干丑闻。那么,是什么样的现代审计技术这样厉害,能让造假者闻风丧胆呢?说穿了,无非就是研究报表舞弊形成的原因,研究形成舞弊的环境。并据此来设计一些针对报表造假的审计技术。例如,美国注册舞弊审计师协会的主席认为,形成报表舞弊一定是由三个条件组成:即报表造假者面临经济或工作上的压力、存在造假的机会以及理由。因此,针对这三个条件,要求审计人员关注被审计单位领导的工作环境,内部控制以及企业文化,成为现代审计技术的必要内容。还有,另一位舞弊理论的专家认为,会计报表造假的原因有四个:即贪婪(Greedy)、机会(Opportunity)、需要(Need)、暴露(ExpoSure)。也就是著名的GONE理论。即有权处理会计报表的人,当其非常贪婪,又有机会处理报表,当时环境又非常需要其出具虚假报表,事后又不会暴露的话,那么,这份假报表就一定会出现。据此,他提出了在重点考察其有否动机、有否机会的前提下,通过报表逻辑关系的分析,通过内部控制的重点考察,将审计人员视线关注到企业的薄弱环节。事后发现,如果使用了这些手段,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于是,就有了美国SASNO.53、54准则,继而,又有了SASNO.82准则。这些准则,都要求审计人员重点关注企业是否有舞弊的迹象,审计人员应该从哪些角度来审核与发现不正常的舞弊现象。通过这些准则的实施,他们发现,审计人员所面临的尴尬事,确实比过去少多了。因此他们竭力提倡,审计人员不应将审计注意力仅仅关注在会计帐本上,而更多地应关注在产生会计信息的过程中,或关注到产生这些会计信息的经济活动中,尤其应该关注到产生这些会计信息的人的根源上。这就是国际上二十一世纪审计技术的新发展。 所以说,审计人员碰到了尴尬事,本不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我们认真反思了,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据此制定出一些有效的方法与程序,从而防止今后再出现类似的尴尬。也会将这件不是好事的事,变为好事。问题是,我们是否这样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