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成本法简介 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Costing,简称ABC法)是将间接成本和辅助资源更准确地分配到作业、生产过程、产品、服务及顾客中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运用此法所遵循的规则是:作业消耗间接资源,产品消耗作业;生产导致作业的发生,作业导致间接成本的发生。 对内部审计成本通常的处理方法是将其视为管理费用,直接列支。用ABC法对内部审计成本进行分配,就是将内部审计视为一项作业。每完成一项内部审计就消耗一定量的资源,同时又为被审单位提供了一定的增值服务。根据受益原则,内部审计的作业成本应当按照适当的标准分配到各被审部门。 用ABC法分配内审成本的步骤 1.确认内部审计的作业水平 在作业成本法中,可以对作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根据受益对象的不同,所有的作业可分为以下几类:单位作业、批量作业、产品作业、顾客作业和维持性作业。单位作业是使单位产品受益,其成本与产品产量成比例变动的作业,如机器的折旧与动力等。批量作业是使一批产品受益,其成本与产品批数成比例变动的作业,如每批产品的检视、机器准备、原料处理等。产品作业是使某种产品的每个单位都受益的作业,如产品性能的维持与改进、每种产品的材料清单等。产品作业的成本与产品产量及批数无关,但与产品项目成比例变动。顾客作业是为特定顾客服务的作业,如顾客市场研究和支持等。维持性作业是使某个机构或部门受益,其成本与产品的种类和某种产品的数量无关的作业,如行政管理人员工资等。内部审计是面向企业管理层和内部各单位的服务。企业管理层通过内部审计实现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和对各部门业绩的评价;被审单位通过内部审计发现并改进部门内存在的问题。因此,根据上述定义,内部审计应归为维持性作业,内审部门则成为一个作业成本中心。 2.将内部审计消耗的资源费用进行归集 内部审计活动耗用的资源包括内部审计人员人工、场地占用、交通与通讯设备、计算机、打印机和纸张等。对这些资源的消耗构成了“内部审计”这一作业的成本,也构成了下一步分配的基础。内部审计资源耗用量的归集反映了作业成本法的基本规则之一:作业量的多少决定着资源的耗用量,资源耗用量的高低与最终的产出量没有直接关系。 3.选择内部审计作业的成本动因 成本动因(activitydriver)是指一项作业产出的定量计算,是作业消耗量与组织产出量之间的关系。成本动因的类型有(1)经济业务动因,即作业发生频率,如收到货物数量;(2)期间动因,即完成每一作业所需要的时间量,如生产准备次数;(3)密度动因,即每完成一次作业所使用的资源;等等。成本动因的选择要遵循以下两个标准: *在动因和资源的消耗之间必须有合理的因果关系; *获得成本动因数据的成本应该适当,即成本动因的选择是在计量的准确性和计量成本之间的一种权衡。选择合适的成本动因是正确分配内审成本的关键。在内审作业成本中人工成本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在其它成本忽略不计的情况下,根据上述标准,应选择标准内审工时为内审成本分配的成本动因。其前提是假定内审作业中资源的消耗是随各被审单位所需要的审计时间的变动而变动的。 4.将内部审计的作业成本分配到各被审单位 内审作业成本向被审单位的分配是一个计算过程,首先要求出单位标准内审工时所应承担的成本,即内部审计的作业成本动因率,然后再根据各单位的审计时间对内审作业成本进行分配。计算公式如下: 内部审计的作业成本动因率=内审作业成本/一定时期内总的标准内审工时某单位应分配的内部审计成本内部审计的作业成本动因率×该单位当期消耗的内审标准工时 这一步骤的分配工作反映的作业成本法的另一基本规则:产出量的多少决定了作业的耗用量。 通过ABC法将内部审计成本科学地分配到各被审单位后,被审单位负责人的业绩将会受到内部审计成本高低的影响。被审单位的负责人和内审人员都对审计成本的不利差异负有解释责任。如果是被审单位造成了不利差异,被审单位的负责人将要为此承担多余的成本。在承担了一定的内审成本后,被审单位负责人会意识到对内部审计的阻挠或不合作都会影响自己的业绩,必然会对内部审计的有效性和效率予以关注。他们会尽可能地为内部审计提供便利,为内审人员提供必要的工作环境,及时地将相关的文件资料送到内审人员手中。内审成本在被审单位间的分配为协助内部审计提供了激励机制,而ABC法又为这种分配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科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