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渐进式改革的路径选择和制度变迁评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湛彬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 北京 100871

原文出处:
中共党史研究

内容提要:

渐进改革创造了世界瞩目的“中国奇迹”,这个成就的取得受益于中国改革的渐进式路径选择及其进程中的制度变迁,尤其是以体制外的增量改革和经济改革为主线、政治改革相配合的特点更值得重视。制度变迁的我样化使中国改革没有出现大面积的“制度真空”而保持了社会有序,其绩效已为20多年的中国发展所证实。在改革中累积的一些经济和社会问题需要解决,采用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符合中国的要素禀赋,有助于增量和存量改革的相互配合,对制度的继续创新、经济和社会问题的解决乃至社会稳定都比较有利。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02 年 1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F1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15(2002)-04-0024-07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中国渐进式改革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China"在国际上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国尊严和荣誉。据林毅夫等专家研究,如果中国能够保持社会稳定和实行市场化改革,按目前的发展速度保守测算,到本世纪30年代,中国的经济规模将超过美国和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经济(注:林毅夫等:《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三联出版社,1999年,第19页,第26~27页。其他经济学家和国际机构的研究比林等人的测算时间更为乐观和推前,如美国兰德公司的预测是到2006年,澳大利亚外交与外贸部的估计是到2015年,世界银行的估算是到2020年。胡鞍钢的估算是到2010至2020年间,参见胡鞍钢主编《中国走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0页。)。解释渐进式改革这个“真实的世界”之谜,不仅为国内经济学家和有关专家所关注,而且也成为海外研究中国问题的热门“显学”。本文结合党和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从经济学的角度对中国渐进式改革的若干问题加以评析。

      一、中国改革的方式和影响新路径选择的因素

      50年代中后期以后,“左”的错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使国家陷入了严重困境。“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向何处去?这个问题成为许多共产党人深入思考的重大问题。龚育之、杜润生在回顾这段历史时认为当时主要有三条路:一是走老路,就是仍然肯定“文化大革命”,沿着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继续走下去,或改一改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并坚持计划体制;二是走邪路,即否定四项基本原则,仿效西方国家,走资本主义道路;三是走新路,就是不走老路和邪路,而是开辟一条发展的新路。当时,大家都在思考,并有一些方案,但邓小平的方案是最好的,成功地开辟了在改革开放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道路(注:参见《人民日报》1997年4月17日、《读书》1997年第4期。)。邓小平的方案,其本质是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其方向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其步骤是三步走战略,其措施是改革开放,其办法是“摸着石头过河”,其保障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个方案被国内外学术界多数意见概括为渐进式改革(注:关于“渐进式改革”的概括经济学界也有一些争议,但总体来看,绝大多数的国内外学者对这种概括认同率更高。参见吴敬琏等《渐进与激进:中国改革道路的选择》(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

      国内外许多经济学家将渐进式改革和激进式改革进行比较研究,对中国大陆通过渐进改革而稳步推进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成功给予了高度评价,特别是国外经济学家和国际组织的某些评论更具有远距离观察的参考价值(注:Singh,"China and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Is there a professional Schizophrenia on Socialist Reform?"World Bank,Socialist Economics Reform Unit.Research Paper No.17,July,1991.Bell,M.,H.Khor,and K.Kochhar,"China at the Threshold of a Market Economy"Occasional Paper of IMF,1993.斯蒂格里茨:《改革向何处去?论十年转轨》,《中国国情分析研究报告》第44期。)。就改革来说,渐进式和激进式只是速度问题,在实践中也有的国家采取了渐进式改革而不成功,有的国家采用激进式改革却成效显著。抽象地认识这两种改革很难说哪一种方式更优。但为什么中国总体上没有选择激进式改革而是选择了渐进式改革并取得了成功呢?从中国和前苏联改革比较中可以看出渐进改革更符合中国国情,也更有中国的特点。

      第一,中国和前苏联的改革不仅仅存在速度上的差异,其本质上还在于改革的方向上有重大区别。前苏联的激进式改革也称“休克疗法”,根据其发明者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萨克斯本人的解释,其方案的核心是国有经济存量全盘私有化。前苏联公共选择的实践结果显示,立足于全盘私有化的激进式改革并不成功,1990至1998年俄罗斯GDP的增长率分别为-4%、-13%、-14.5%、-8.7%、-12.6%、-4%、-4.9%、0.4%和-0.4%,要恢复到其转轨前的发展水平需要整整一代人的时间(注:格泽戈尔兹·W·科勤德克:《从休克到治疗:后社会主义转轨的政治经济》,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年,第86~88页;黄苇町:《回望俄罗斯改革》,《改革内参》2002年第5期。)。虽然近年俄罗斯经济略有转好迹象,但步履极其艰难。中国和前苏联改革的差别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是速度问题,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充分利用政治上的组织资源,在稳固地把握推进改革的权力基础上,采取非激进地、有序地、逐步地推进的方式,“摸着石头过河”,改革有个试验推广阶段,将改革带来的利益关系调整约束在社会和公众可以承受的范围内,降低了交易成本。前苏联激进改革是大爆炸式的休克疗法、一步到位,试图从国外“进口”一套“真空的”市场经济体制,结果造成“制度真空”:既无计划也无市场的混乱。其二,渐进改革是体制外的增量改革和存量调整,而激进改革是体制内的存量改革,其结果是受损的社会阶层较多,增量部分不具有统计意义。其三,渐进改革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而激进改革则是以私有制为基础。其四,渐进改革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改革为主导,政治改革做配合;而激进改革是以“民主”和“公开化”的政治改革为主导,经济改革适应政治需要而展开的,没有处理好经济与政治的相互关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