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建交中的美台因素

作 者:

作者简介:
潘敬国,1972年生,法学博士,助理研究员,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100017;张颖,1974年生,史学博士生,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130024。

原文出处:
当代中国史研究

内容提要:

法国是第一个同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西方大国,中法建交曾被西方舆论称为“一次突发的外交核爆炸”。当时,由于美国和台湾当局的阻挠,中法建交的过程曾出现一波三折的复杂局面。谈判之初,由于法国坚持中法建交不应以法台断交为前提而使谈判一度陷入僵局;得知中法即将建交的消息后,美国和台湾当局又设置重重障碍,竭力阻止中法建交。围绕中法建交与法台断交,有关各方折冲樽俎,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外交战。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02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D829.5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952(2002)03-0091-07

      1964年初,中国和法国以闪电般的速度建立了外交关系,对此,美国和台湾当局虽然曾极力阻挠却最终没有得逞。中法建交的台前幕后,各方纵横捭阖,可谓戏中有戏;而围绕法台断交,有关各方折冲樽俎,更是错综复杂。中法之间是如何解决台湾问题的?美国和台湾当局又是如何面对中法建交的?本文根据近年来陆续出版和最新解密的中国、美国和台湾的相关文献档案,力图将这段历史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行遏制、孤立的政策。法国作为西方盟国的重要成员,追随美国,坚持不承认新中国,继续与退守台湾的国民党政府保持着外交关系。1958年奉行独立自主政策的戴高乐重新执政后,情况发生了变化。有着强烈民族独立意识的戴高乐决心不再扮演美国仆从的角色,改善同中国的关系以增强法国的国际地位成为法国新的外交战略之一。为此,戴高乐曾在不同场合多次表示:从总体上来说,(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是必要的、不可避免的。而要实现中法建交,就无可避免地要面对中法之间业已存在的两大障碍:在阿尔及利亚问题上,中国反对法国的殖民政策,支持阿尔及利亚人民的独立斗争;在台湾问题上,中国坚决反对任何“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政策,坚持要求任何国家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之前必须首先与台湾当局断交。在后一个问题上,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法台关系实际上已经逐渐冷淡,到中法建交之前,法国在台使馆已仅维持在代办一级的水平上。而随着1963年法国解决了阿尔及利亚问题,横亘在中法之间的另一障碍已经排除,中法建交的时机变得成熟起来。

      1963年10月,戴高乐以个人名义派前总理埃得加·富尔为特使访问中国,中法建交的帷幕徐徐拉开。富尔到中国后与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陈毅等中国领导人进行了多次交谈,富尔首先向中国领导人明确表示:14年来法国一直未承认中国是个错误;现在应由法国方面迈出第一步;戴高乐不支持“两个中国”的活动。在这种情况下,中法双方对建交都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希望建立“愉快”的外交关系。但是由于法台之间有外交关系,因此台湾问题也就成为谈判中的最大障碍。最初富尔坚持在涉及法台未来关系问题上不接受中方任何先决条件,要求中国不要坚持让法国同台湾当局先断交。在谈判中富尔强调,对法国来说,同台湾断绝一切关系有困难,因为台湾存在着一个事实上的政府,而且戴高乐将军没有忘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他曾同蒋介石站在一边,不愿意突然中断关系。但中方则指出,同中国建交而不与台湾断交即是“两个中国”的主张,中国反对制造“两个中国”的立场是坚定不移的,不会改变的。周恩来总理表示,如果法国觉得时机尚未成熟,还有困难,我们愿意等待。富尔又试探性地提出一个能绕开台湾问题的折中方案,即把断交的责任推给台湾,由台湾依传统做法主动断绝与法国的关系,而法国则对此保持沉默。但在同时,富尔又追加表示:在承认中国的同时,法国仍想在台湾保留一个人,降低级别。中方则断然表示这不可能。由于双方的意见分歧较大,谈判一时间陷入僵局。[1]此后,双方又在北京、上海等地连续进行了五次谈判,焦点仍是台湾问题。由于中法双方都表现出相当的诚意,谈判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在1963年11月1日的谈判中,中方提出中法建交的新的直接建交方案:(1)法兰西共和国政府向中国政府提出正式照会,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并且建议中法两国立即建交,互换大使;(2)中国政府复照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作为代表中国人民的惟一合法政府,欢迎法兰西共和国政府的来照,愿意立即建立中法两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并且互换大使;(3)中法双方相约同时发表上述来往照会,并且立即建馆,互派大使。如此,则中法完成建交步骤。但是,如果法台双方坚持不断交,则中国断绝同法国的建交步骤。对此,富尔表示:如果蒋介石自动断交,那问题很简单。如果蒋介石不动,戴高尔也不会主动驱蒋,但台湾在法国的代表将不享受外交地位。考虑到法国真诚的态度,中方再次做出让步,表示在法国政府不支持制造“两个中国”的前提下,可以实行“直接建交方案”,即在达成默契的基础上,允许法国先宣布同中国建交,然后由法方根据由此形成的“国际法客观形势”,“自然地”结束同台湾的关系。这个默契内容为:(1)法兰西共和国政府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代表中国人民的惟一合法政府,这就自动地包含着这个资格不再属于在台湾的所谓“中华民国”政府;(2)法国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和地位,不再支持所谓“中华民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3)中法建立外交关系后,在台湾的所谓“中华民国”政府撤回它驻在法国的“外交代表”及其机构的情况下,法国也应相应地撤回它驻在台湾的外交代表及其机构。[2]对此,法国也表示可以接受。这样,在双方的努力下,中法之间初步解决了台湾这个难题,从而迈出了中法建交的重要一步。

      二

      在中法频繁接触过程中,美国和台湾当局也加紧活动,企图阻挠中法建交。1963年底美国已对中法之间的秘密谈判有所耳闻。11月5日、12月6日,美国驻法大使查尔斯·波伦、国务卿迪安·腊斯克在会见戴高乐时都对中法接近表示不安,询问法国是否打算与中国建交,何时建交。与此同时,蒋介石也于12月13日致信戴高乐,询问法国是否打算改变现有关系的形式。为了给法国以压力,美国国务院又于12月17日宣称:美已得到戴高乐的保证,法国眼前没有承认共产党中国的计划。美国的这一举动显然是希望通过舆论压迫法国就范。但法新社在次日马上否认此说,重申法国在承认中国问题上“保持着行动的自由”。法国的这一举动显示了法国坚持独立自主外交的决心,也证明中法建交的消息并不是空穴来风。

      富尔回国后,中法双方加快了建交的进程。1963年12月12日,中法双方在瑞士正式举行建交谈判。1964年元旦过后,中法建交进入了倒计时。1月7日,法国外交部政治司司长夏尔·吕塞约见美国大使波伦,通报中法即将建交的决定。1月9日,中法双方就建交具体事宜达成协议。1月14日,戴高乐派潘考夫将军作为其特使前往台湾并复信蒋介石。信中明确通知:“用不了多久我的政府将同建立在北京的政府缔结外交关系……法国再也不能长期无视一个已经存在的事实。”[3]紧接着,法国驻美大使埃尔韦·阿尔芳于15日拜访了美国负责外交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埃弗里尔·哈里曼。在会谈中阿尔芳向哈里曼通报:法国内阁已经决定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且将于下几周发表声明,中法互派大使将在公报发表三个月后。这次会谈虽然不是官方的正式会谈,但法国已明白无误地向美国表明了立场。

      获知法国要承认中共的“不友好行为”后,美国朝野震动很大。在哈里曼与阿尔芳的会谈中,哈里曼强烈地表示:“法国的行为与美国利益直接冲突”,“这不是一个来自盟友的行动”,“这对法国没有多大的好处,相反对美国的危害极大。”[4]1964年1月9日,美国国务院发言人菲利浦斯发表声明:“十分明显,我们认为,法国如果承认(中国),将不利于我们或其他自由国家,我们已经一再清楚地表明,美国反对承认共产党中国。”[5]1月16日美国照会法国, 抨击法国“承认中共为不智而有损于自由世界利益之举”。[4](Document4)针对美国的指责,法国也立刻发表声明予以反驳,表示“承认中共只会有助于自由世界的安全与利益”,指责美国孤立中共没有结果且不合时宜。[6]1月17日,腊斯克召见阿尔芳大使,再次对法国的行动表示遗憾。1月20日,白宫新闻发布官塞林格透露,美国政府“一直在同法国政府接触,表示我们(美国)的看法”。1月21日,菲利普斯召开记者招待会证实,美国政府已正式照会法国,反对法国同中国建交。针对法国的行动,美国的舆论也认为中法建交使美国的政治战略完全被打乱了,称其是“严重的政治问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