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史研究中争论较大的几个问题的思考

作 者:

作者简介:
郭德宏(1942- ),男,山东昌邑市人,中共中央党校党史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共党史、中国现代史研究。中共中央党校 党史教研部,北京 100091

原文出处:
史学月刊

内容提要: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研究中,有很多问题一直争论较大,有的问题也很敏感。但既然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历史,就应该把它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进行研究,力争得出科学的结论。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02 年 08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061;K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83-0214(2002)02-0072-07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研究中,有很多问题一直争论较大。下面,谈谈自己对1949至1978年这段历史中一些问题的看法。

      一 关于向社会主义过渡设想改变的原因

      在建国前夕和建国初期,毛泽东等党和国家的领导人都说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后,要经过15到20年,甚至30年的新民主主义建设阶段,然后再向社会主义过渡。可是到1952年,这个设想就改变了,决定马上就向社会主义过渡。很多人都认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的独创,是完全适合中国国情的,如果能较长时期地坚持这个理论,就可以避免后来所犯的很多错误和发生的很多曲折,中国的发展水平肯定要比现在高得多。那么,毛泽东等人为什么在建国以后很快改变了原来的设想呢?

      对于这个问题,《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一书认为主要有四个原因:第一,因为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这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开端和重要依靠力量;第二,因为已经积累了利用和限制私营工商业的许多经验,这实际上成为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初步骤;第三,因为已经积累了在农村中开展互助合作的许多经验,这实际上也成为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初步骤;第四,国际环境也是促使党提出向社会主义开始过渡的一个因素。中共中央党校编写的《毛泽东思想基本问题》,也列举了四个原因:第一,经过三年的实践,毛泽东感到,实现国家工业化离不开社会主义改造;第二,经过三年的实践,毛泽东认为在新民主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可以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第三,经过三年的实践,毛泽东和党中央找到了对私人资本主义和个体农业、手工业进行逐步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办法;第四,国际环境和苏联过渡时期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影响。

      除了上述原因外,有的学者还提出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罅漏,是导致建国后迅速改变的重要原因,这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时间问题上存在模糊性,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后立即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呢,还是再经过一段新民主主义社会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呢?对于这个问题一直不明确,这就容易导致认识的改变;二是对于新民主主义社会性质的认识具有不确定性。毛泽东在1944年3月的讲话中曾认为新民主主义就是新资本主义,但到1948年9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又批评这种观点,认为还是叫新民主主义经济好;建国以后,他又批评“巩固新民主主义秩序”的提法。这种认识的摇摆,是导致改变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三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形态的短暂性,即认为15到20年甚至30年就要向社会主义过渡,作为一个历史阶段,这个时间太短暂了。[1](P165-167)之所以存在上述罅漏,我认为最根本的问题,是过分强调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而没有充分认识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文化都十分落后的国家,需要一个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才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即没有把新民主主义社会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独立的社会发展阶段,就像把我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看做一个独立的历史发展阶段一样。既然没有把它看作一个独立的历史发展阶段,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当然就可以很快加以改变了。

      有的学者认为主要受了苏联的影响,有的学者认为是受了不断革命论的影响,有的学者认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本身就具有政纲与政策两重的性质,会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2]这就是说,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论,本来就包含策略的思想。当建国以后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了,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设想也就必然会发生变化了。

      我认为以上分析都有道理。除了这些原因外,还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工业化的需要。国民经济恢复以后,党和国家决定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努力实现工业化。要实现工业化,就要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这是决定提前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经济动因。二是“五反”运动的影响。毛泽东原来还一直强调,私人资本主义是有利于国民生计的,应该允许和提倡它的发展。可是后来一进行“五反”运动,揭露出资本家那么多罪恶,使人感到资本主义没有什么好处,全是坏处,应该尽快地加以消灭。这也是导致认识改变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 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

      对于这个问题,评价基本有三种:一种是充分肯定,如历史决议做出了高度评价,认为毛泽东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完全正确的,我国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第二种是基本否定,经济学界持这种观点的比较多;第三种是在基本肯定的基础上对失误进行足够的估计。对这个问题的争论,实际上是围绕如何看待当年的社会主义改造和今天的改革开放的关系展开的。充分肯定论多是从肯定建国后的成就的必要性上来考虑的,认为三大改造和改革开放是国家在不同时期推动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都是必要的,不能以改革开放否定三大改造,如果否定了三大改造,就否定了社会主义制度,建国后前30年的成就基本上没有了。基本否定论则认为“早知现在,何必当初”,改革开放实际上已经否定了三大改造。有的认为社会主义改造的指导思想就是错误的,即没有从中国实际出发,而是照搬了苏联的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于光远甚至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虽然从步骤上和形式上都有自己的创造、自己的特点,没有照搬苏联的经验,但步骤上形式上的巨大成功,掩盖着对中国历史前进的指导思想上的严重失误,社会主义改造后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社会,不只是一个发育不全的早产儿,它还是一个畸形儿。[3](P8)第三种看法则既对三大改造和改革开放都做出肯定的评价,又认为应该站在改革开放的高度,深刻总结三大改造的经验教训。如有的认为社会主义改造不仅是从1955年夏季以后搞快了,从1953年就搞快了;不仅摘快了,而且搞早了,等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