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毛泽东“超英赶美”思想演变阶段的历史考察

作 者:

作者简介:
齐卫平(1953- ),男,浙江人,华东师范大学法政系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 法政系,上海 200062; 王军(1969- ),男,山东人,石油大学政法系讲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化建设研究。 石油大学 政法系,山东 东营 257062

原文出处:
史学月刊

内容提要:

“超英赶美”是毛泽东在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形成的重要思想,它对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根据毛泽东“超英赶美”思想发展变化的特征,可把其划分为提出、号召、降温压缩、二次膨胀和终止等五个阶段。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02 年 06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D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83-0214(2002)2-0066-06

      “超英赶美”是毛泽东在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形成的重要思想。深入研究这一思想,对推进社会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历史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学术界对毛泽东“超英赶美”思想虽有过一些探讨,但线条比较粗,而且大多数的文章仅注重于这一思想提出的原因和评价方面,关于它的变动过程则缺乏阶段性的考察。事实上,毛泽东的“超英赶美”思想从1955年3月明确提出,至1960年底改变和放弃,五年中变化很多,起伏也很大,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根据我们对相关资料的分析和研究,拟对这一思想的演变过程划分为以下五个阶段进行考察。

      提出阶段:1955年3月——1957年10月

      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是在极其艰难的时代背景下,领导中国人民甩脱百年屈辱而站立起来的。由于积贫积弱遗留下的破烂摊子,更由于西方帝国主义对新中国实行封锁与遏制政策、逃离大陆的国民党反动集团又不断制造不稳定因素,新中国面临的挑战非常严峻。因此,当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时,中国共产党尽管已为新中国的建设作了充分的准备和详细的策划,但对新中国的发展宏图还缺乏一个详尽的规划。1953年党开始制定和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建设初步得到展开。毛泽东“超英赶美”的思想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形成的。

      1955年3月21日,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毛泽东第一次明确提出“赶超”思想,他说:“要在大约几十年内追上或赶上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1](p392)这里,毛泽东虽然没有具体点出赶超的对象,但“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显然是指美国。10月29日,在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问题座谈会上,毛泽东在发言中就讲得具体了:“我们的目标是要赶上美国,并且要超过美国,……究竟要几十年,看大家努力,至少是五十年吧,也许七十五年。”[1](p500)这两个资料表明,毛泽东“赶超”的思想早在1955年已经初步形成。

      1956年至1957年10月,毛泽东在不同的场合多次吐露过自己的心愿。讲得最为坦诚、最为急切的是在1956年8月党的“八大”预备会议上。在谈到赶超美国问题时,他讲了长长一段话:“人家(指美国——引者)一亿七千万人口有一万万吨钢,你六亿人口不能搞它两万万吨、三万万吨呀。你赶不上,那你就没有理由,……它的钢在六十年前也只有四百万吨,我们比它落后六十年。假如我们再有五十年、六十年,就完全应该赶过它,这是一种责任。”毛泽东还表达了这样一层意思:赶超美国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他说:我们搞了社会主义,“据说是有优越性,结果你搞了五六十年还不能超过美国,你像个什么样子呢?那就要从地球上开除你的球籍!所以,超过美国,不仅有可能,而且完全有必要,完全应该。如果不是这样,那我们中华民族就对不起全世界各族人民,我们对人类的贡献就不大”[2](p89)。同年12月8日,毛泽东与工商界人士谈话指出:要赶上美国一亿吨钢,请大家把目标转向这个方面。[2](p182)1957年5月4日,毛泽东在接见来访的缅甸联邦民族院议长萧恢塔时,向外国朋友表示:我们要好好干五十年,把工业建起来,要有美国那样多的钢铁。[3](p399)7月,党中央在青岛召开省市委书记会议,毛泽东再次强调:“准备以八个至十个五年计划在经济上赶上并超过美国”。[3](p400)

      根据以上引述的一些资料来看,毛泽东的“赶超”思想在提出阶段有几个明显的特点:第一,促使毛泽东产生和形成赶超思想的最根本因素,是深感贫穷和落后的现状有损于新中国的形象。第二,提出赶超思想是建立在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定信念基础之上的,尽管毛泽东清楚地认识到中国与美国的差距,但他确信,在发展生产力方面,社会主义将比资本主义具有更大的优越性。第三,将赶超的目标定位在美国,不仅是因为当时的美国被认为是“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且它也是中国的直接对头,是遏制和封锁新中国的罪魁祸首,党和人民对它憋着一肚子的气,就像毛泽东说的,“哪一天赶上美国,超过美国,我们才吐一口气”[1](p500)。从解放战争打败美国扶植下的国民党军队,到建国初期抗美援朝战争击败美军,中国人民已经与美国间接、直接交战多年,最后的结果使中国人民对战胜美国充满自信。历史也使毛泽东相信,中国完全可以在经济上赶超美国。第四,毛泽东提出赶超美国的目标,从一开始就瞄准在钢铁的产量上,这是因为就当时的认识水平来说,钢铁产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最主要的指项标准。1958年“大跃进”运动中的“全民炼钢”显然与这个认识有关。第五,毛泽东将赶超美国的时间设想得比较宽裕。大多数讲话讲约五六十年的时间,最长的估计是75年,主要是以美国钢铁从400万吨到1亿吨的发展历史为依据。这虽然简单了一些,但就赶超时间来看,还是有足够余地的。此前在制定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过程中,毛泽东和党中央的其他领导人头脑里,已经明确形成一个时间概念,即用10至15年的时间完成一化三改造任务,届时中国的工业化将奠定良好的基础。按照原定的设想,用五六十年的时间赶超美国,现在看来仍不失其合理性。

      号召阶段:1957年11月——1958年10月

      “超英赶美”思想正式作为号召提出是在1957年底。起因缘于毛泽东于该年11月率领中共代表团赴莫斯科参加十月革命胜利40周年庆典,并出席各国共产党、工人党莫斯科会议。会上,赫鲁晓夫提出苏联要在15年内赶上和超过美国。从一些资料来看,毛泽东对此的反映极为兴奋。(注:关于毛泽东对赫鲁晓夫提出赶超美国的反映及其在莫斯科会议上的情况,可参阅吴冷西著《十年论战——1956年至1966年中苏关系回忆录》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5月版,第101页和119页。)虽然他本人两年前就有了这样的志向,但在莫斯科听到这样的声音使他备受鼓舞。首先,赫氏提出的这一口号使毛泽东感到赶超美国并不是幻想,也不会很遥远,用不了花半个世纪以至更长的时间,就是眼前的事情。其次,在当时两大阵营激烈对峙的情况下,由苏联提出赶超美国更具有导向意义,这样可以形成一种氛围。毛泽东受这种氛围的激励十分明显,他在莫斯科期间接见中国留学生时提出的“东风压倒西风”著名论断就是证明。因此,毛泽东马上呼应赫鲁晓夫,于11月18日,在各国共产党、工人党代表会议上宣布:中国要在15年左右的时间内,在钢铁和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方面赶上英国。他说:“赫鲁晓夫同志告诉我们,十五年后,苏联可以超过美国。我也可以讲,十五年后我们可能赶上或者超过英国”。[2](p325)毛泽东提出这样一个赶超时间表非常仓促,事先没有经过充分的酝酿,也未与其他中央领导同志商量,完全是在苏联人激励下的即兴发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