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社会的转型与党对意识形态的整合

作 者:

作者简介:
黎见春(1967-),男,湖北浠水人,三峡大学政法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共产党党史研究。三峡大学 政法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王军 石油大学 社科系,山东 东营 257062

原文出处: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内容提要:

建国初期,整个社会处于全面转型时期,当时意识形态领域呈现思想多元化、价值观念混乱和文艺作品良莠不齐的状况。中国共产党针对这种情形,对意识形态领域进行了大刀阔斧地整合:大张旗鼓地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全力肃清封建的、法西斯的、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清理整顿旧文艺,确立新中国文艺发展的方针等。建国初期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宝贵经验,对今天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02 年 05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769(2002)01-0082-04

      建国初期急剧的社会转型对意识形态领域产生了相当的冲击,中国共产党在恢复经济和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也开始了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整合。本文试图从建国初期社会转型时期党对意识形态整合的视角,来回顾与总结建国初期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建国初期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宝贵经验,对今天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社会转型时期的意识形态状况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进入了全面转型时期:政治、经济、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人们的价值观念无不随着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而变化、发展、创新。一切积极的、科学的、进步的制度、观念、价值、行为方式在与消极的、愚昧的、落后的、旧的制度、形态、观念的激烈对抗中滋生成长。首先,社会制度的创新。新中国成立后,“各方面的工作都在开创,都在发展,全国人民正蓬蓬勃勃地在各个战线上开展真正的民主革命的伟大斗争。”[1](P79)政治上,推翻旧的反动政权,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得以确立。经济上,“新中国成立后,整个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在各种不同的程度上正在重新改组”[1](P69)。其次,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新中国的建立对传统的社会结构产生了激烈的震荡,“……中国人民民主专政是由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它爱国民主分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权。”[2](P1)四个阶级的联合专政,中国社会第一次出现了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成为社会的主人,占人口极少数的反动分子成为人民专政的对象。再次,社会关系的调整。社会关系的调整至少包括两个层次:一是人们在国家地位的变化。“中国人民由被压迫的地位变成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2](P7)。二是各阶级党派关系的变化。在新社会里,工人阶级上升为领导阶级,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是新社会建设的重要依靠力量,只有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成为专政的对象。中共因领导中国革命胜利的巨大历史功绩而成为社会的领导核心,各民主党派因承认《共同纲领》的精神而进入政权成为参政党。最后,社会风气的转变。社会风气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政权向旧社会的丑恶现象开战,关闭妓院,打击赌、毒;向愚弄人民的巫婆神汉等封建迷信活动宣战,这些工作的完成极大地增强了共产党的威信,得到国内外的广泛赞誉。二是新政权大力倡导新风尚,团结互助,一心为公,积极进取,努力拼搏等社会新风尚由于共产党的大力倡导而日益成为社会的主导精神力量。急剧的社会转型使建国初期意识形态呈现复杂的状况。

      第一,多元并存的思想。新中国成立后,一方面,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人们的头脑,既是巩固新政权客观要求,又是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需要。“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教育自己和全国人民,这就是今天在新形势、新条件下,党的宣传工作的任务。”[3](P82)另一方面,新政权在政策上是允许资本主义经济、小私有经济和农民的个体经济存在,而且帮助和扶持它们发展,“既然承认它们的经济存在,就必须承认它们的思想存在与合法。”[3](P82)而且,新政权的建立仅仅是杜绝反动落后思想产生的根源,但反动落后思想并未随新政权的建立而绝迹,相反,由于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决定了旧的思想还在一定的时期内存在,封建的思想残余、帝国主义思想的影响还大量存在。

      第二,相互冲突与矛盾的价值观念。建国初期,一方面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由衷的敬佩与衷心的拥护,对共产党倡导的社会主义制度也心驰神往,而共产党人为医治战争创伤、大力发展经济和整治社会风气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贵品质也激励着人们,人民自觉地焕发了跟共产党走的强烈愿望。另一方面,由于革命的胜利剥夺了原来的统治者,他们因既得利益的丧失而敌视新政权、敌视共产党,抵制社会主义思潮,这种人人数虽不多,他们上窜下跳,散布谣言,攻击新政权、攻击共产党,因此他们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并不小。还有一小部分从旧社会过来的人,对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对毛泽东思想等很不了解,因而对新政权不是完全信任,怀疑共产党治理天下的能力,他们对新政权产生某种程度的隔阂,有些人甚至留念过去的生活。

      第三,艺术风格各异、思想内容参差不齐的文艺。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戏曲、电影事业等都不同程度地表现为思想和艺术的多样性。一方面,共产党倡导的“文艺为人民服务”的观念被越来越多的文艺工作者所接受,因而解放初期出现了文艺的繁荣局面,歌颂新政权,赞扬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文艺作品相继问世,并居于主导。另一方面,一部分从旧社会过来的文艺工作者试图用马列主义的观点、立场去表现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但由于其对马列主义不甚了解,其作品很不成熟;还有一部分从旧社会过来的文艺工作者,继续保留自由主义的创作风格,试图站在“超阶级”、“客观主义”的立场去反映现实,这些作品所宣传与倡导的正好与共产党的文艺政策相左,甚至格格不入,在群众中产生了不良影响。

      社会转型引发的挑战,要求执政的共产党迅速回应。为巩固新生政权,加速社会变革的完成,共产党人必须重构新的意识形态,用以指导和统一人们的思想,以解决转型时期的价值冲突与思想混乱。重构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则是必须反映转型时期占主导地位阶级的价值观念。因此,大力宣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共同纲领》的精神以及倡导爱国主义成为中共重构意识形态的主旋律。重构新的意识形态还意味着对旧的封建的、法西斯的、帝国主义的反动落后思想观念的整顿。因此,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对意识形态的整合构成了她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要工作之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