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闻天晚期思想与邓小平理论之比较

作 者:

作者简介:
钟德涛 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 武汉 430079

原文出处:
江汉论坛

内容提要:

张闻天晚年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艰辛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关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理论观点,即张闻天晚期思想。张闻天1959年在庐山会议上的发言是其晚期思想的起点。张闻天晚期思想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02 年 04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7 文献标示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01)12-0054-03

      张闻天曾是我党一个较长时期的重要领导人,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在晚年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艰辛探索,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若干理论观点,即张闻天晚期思想。张闻天1959年在庐山会议上的发言是他晚期思想的起点。我认为他的晚期思想与邓小平理论有一种内在的联系,可以说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步形成的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本文拟就张闻天晚期思想与邓小平理论作一简要比较。

      一、张闻天晚年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

      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社会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苏联经验教训为鉴戒,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取得了大量理论成果。遗憾的是从1957年反右斗争起,党开始犯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左”倾错误,继而又轻率发动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张闻天对此忧心如焚,尽管此时他主要精力用于外交工作,但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情况一直在冷静思考。在一些外交场合,他多次讲到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存在的缺点。如1957年5月,他在巡视巴基斯坦使馆时,曾就我国经济问题说过:经济建设追求先进指标,忘记了我们还很落后。同年6月,他在视察印尼使馆时,指出国内建设的缺点是要求太高,太急、太大,要适当放慢,要平衡。这些思想实际上是张闻天1959年《在庐山会议上的发言》的思想前奏。1959年,张闻天年近60岁,进入晚年,从此,他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1959年庐山会议起,张闻天晚年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9年7月至1960年11月。这一时期的重要思想主要体现在庐山会议发言上。1959年7月下旬,张闻天在庐山会议对彭德怀意见书的批评与责难逐步升级的情形下,不计个人得失,慷慨陈词,犯颜直谏,毅然决然地坚持在会上作了长达三小时的发言。他发言的中心意思是反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左”倾错误,主张要按经济规律办事和要发扬民主。然而,张闻天的中肯之言却使他蒙受“右倾机会主义”和“反党”罪名而遭到无情打击。

      第二阶段:1960年11月至1969年10月。庐山会议后张闻天被撤销外交部的领导职务,下派到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经济研究所任“特约研究员”。离开政治舞台后的张闻天没有以“赋闲”的态度对待他的“学者”生涯,而是忍辱自强,孜孜不倦地探索社会经济建设规律。他重新研读马克思的《资本论》,并开展了广泛的社会调查。这一时期他的主要思想集中体现在1961年夏“青岛笔记”和1962年夏苏沪浙湘“南方调查”中。在这一系列的研究笔记和调查报告中,他着重探讨了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我国社会当前的主要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集市贸易、阶级斗争等一系列理论问题。

      第三阶段:1969年10月至1976年7月。年近七旬的张闻天被遣送到广东肇庆,随着林彪集团的折戟沉沙,张闻天决定把自己深思熟虑的理论诉诸笔墨。这一时期,张闻天写下了大批文稿,史称“肇庆文稿”。在这批文稿中,他着重论述了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党和国家的关系、领袖和群众的关系、正确进行党内斗争等问题。

      二、张闻天晚期思想的贡献与邓小平理论

      1959年后,张闻天所写的一系列文章实际上都是针对毛泽东晚年“左”倾错误的,特别是他晚年所写的“肇庆文稿”就是直接针对所谓“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而邓小平第二次复出后,特别是在1975年主持中央工作期间亲自抓的全面整顿工作,实际上也就是要纠正长时间形成的“左”倾错误和变相否定毛泽东亲自发起的“文化大革命”。为此,张闻天、邓小平所关注和思考的许多问题都是共同的。1975年,邓小平理论处于萌芽状态。萌芽状态中的邓小平理论与张闻天晚期思想完全是相通的。从时间上看,张闻天晚年形成的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思想要早于萌芽状态中的邓小平理论。张闻天晚年的思想对形成中的邓小平理论有启示作用。1976年,张闻天病逝,他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从此划上了句号。同年,邓小平再次被打倒。次年,邓小平再次复出后,中国社会的政治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认识比以往更深刻,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理论有了大发展。因此,无论从深度和广度上看,邓小平理论都大大超越了张闻天晚期思想。

      张闻天、邓小平所思考的共同性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关于党的建设问题。他们都积极主张化解党内矛盾,正确处理党群关系,把党建设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党内仍然存在诸多矛盾。张闻天认为党内矛盾的性质是无产阶级内部矛盾在党内的反映,是人民内部矛盾,“不仅是人民内部矛盾,而且是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革命同志之间的矛盾”(注:《张闻天选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96页。)。这些矛盾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从社会根源来看,“党生活在阶级社会中,党员的成份也不可能是清一色的”(注:《张闻天选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95页。)。党员成份的复杂和旧社会地主、资本家、官僚政客的旧思想、旧作风的影响,使党内矛盾更加复杂。从认识根源上看,张闻天认为许多思想上的矛盾产生于认识上的差别,而这种认识上的差别是普遍存在的,“党内思想斗争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党的团结”(注:《张闻天选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04页。)。因此,张闻天十分重视党内思想斗争的方法,强调党内思想斗争要采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要实事求是,以理服人,有“左”反“左”,有右反右。张闻天特别强调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他指出:“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是解决党内矛盾的唯一正确的形式”(注:《张闻天选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00页。)。究竟如何开创民主风气,他认为关键是“要领导上造成一种空气、环境,使得下面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形成主动活泼、能够自由交换意见的局面”(注:《张闻天选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97页。)。否则,就谈不上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因此,他建议要加强党的建设:一是党的中央机构,要有广泛的权力处理各种问题,但须明确,这种权力是党员群众赋予的;二是党组织的所有重要决议,必须得到党员群众或其代表的批准,对之负责,受之监督;三是领导组织要定期改选,实行干部能上能下,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