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大国和华侨对“九一八”事变的反响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世均,重庆教育学院历史系副教授。重庆 400067

原文出处:
世界历史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02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今年是日本发动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70周年。国内外学者对“九一八”事变的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果,但还有许多问题尚需深入讨论,如欧美华侨对事变的反响就缺乏系统的研究(注:目前,我国学者研究华侨对抗日战争的支援大多集中在“七七”事变后,而对“九一八”事变前后华侨的抗日活动则研究较少或较零散。如任贵祥著的《华夏向心力——华侨对祖国抗战的支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曾瑞炎著的《华侨与抗日战争》(四川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魏宏运撰写的《抗战时期的华侨捐输与救亡运动》(《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6期)等。)。本文通过欧美主要大国对“九一八”事变的政策及其原因、欧美华侨对“九一八”事变的反响进行对比、分析、论述,略陈管见,以期学界对这一问题的重视。

      一、欧美大国对“九一八”事变的政策及其原因

      日本发动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严重破坏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所奠定的国际“新秩序”,打破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地区的均势,是对“国际联盟”所依据的政治、法律以及《非战公约》的严重挑战。因此,研究作为制定和维护远东“国际秩序”的主要国家——英国、美国、法国、苏联等国对这一事变的政策和态度及其原因,有利于我们了解当时的国际形势和这些国家的对外政策,有助于我们从中吸取更多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一)英国的“不干涉主义”政策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英国采取的是消极的“不干涉主义”的政策和立场。麦克唐纳政府竟对日本的侵略行动明显地采取友善的立场(注:蒋孟引主编:《英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723页。)。他说,应把“最重要之点放在与日本的友好关系上”(注:R.布特勒:《1919-1939年英国外交文件集》第2卷第9册(R.Butler,Documents on British Foreign Policy),伦敦1965年版,第239号。),“对日本在满洲的行为还是不过多批评为好”(注:R.路易:《1919-1939年英国远东战略》(R.Louis,British Stratagem in the Far East 1919-1939),牛津1971年版,第175页。)。但对中国则采取压制,甚至为了制造“平衡”而牺牲中国的利益,以满足日本的侵略野心。英国之所以实行这样的政策,原因如下:

      第一,英国的对华政策,是为帝国主义之间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而制定的,是它出于同日本就如何瓜分中国的斗争的需要而实施的。在欧洲各国中,英国在中国的利益最多。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利用欧洲各主要国家,特别是英国忙于参战、无暇东顾之机,对中国进行独占性扩张,严重地威胁着英国的在华利益。“华盛顿会议”后,日本在中国的扩张受到遏制,但美国随着其经济实力的增长,在中国的势力迅速膨胀起来,而且主要集中在英国的传统势力范围内,即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注:雷默:《外人在华投资》,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304页。)。美国在中国不断扩张的势头,比日本在中国东北的扩张更具有威胁性。因此“九一八”事变后,英国在对华政策上作了重新调整。当时担任英国政府重要职务的西蒙就曾明确表示,英国政府对日本在华的扩张,只能用“友善和协和的方法”予以解决。英国议会的一位议员在下院中也毫不掩饰地说:“不论英国单独地或同别国一起,在理论上或在实际上采取反对日本的立场,我自己也得承认,实在是看不出什么理由来……”(注:转引自方连庆主编:《现代国际关系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22页。)。实际上,这是英国企图借助日本的力量,抑制美国在中国的扩张,以保住英国在中国的传统势力范围和在中国的既得利益。

      第二,英国出于对苏联共产主义的仇恨,企图唆使日本北上进攻苏联而使自己从中渔利。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东北,是打着“防共、反共”、“解除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威胁”、“保卫亚洲的文明和秩序”的旗号的,它企图制造北上进攻苏联、进行“反共”的假象,以转移英国、美国等西方国家的视线。而英国、美国、法国等西方国家也企图借日本的力量,镇压中国的革命运动,策动日本北上进攻苏联,使日本和苏联两败俱伤,以达到坐收渔利之目的。正是抱着这一目的,英国政府认为,“日本在满洲的行动对英国的利益将产生有益的影响”(注:R.布特勒:《1919-1939年英国外交文件集》第2卷第8册,第550号。)。

      第三,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虽然成了战胜国,但是其实力却受到了极大的削弱。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恶化,由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变成了债台高筑的债务国;大英帝国统治下的各国各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特别是其殖民地埃及和印度人民为国家的独立而进行的革命斗争的高涨,有力地打击了大英帝国的殖民统治,使其靠凡尔赛和华盛顿体系恢复起来的殖民统治日趋衰落。1929年秋,世界经济大危机爆发,英国工业生产指数以危机前的最高点与危机中的最低点相比较,下降了23%(注:朱庭光主编:《外国历史大事集》现代部分第二分册,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第10页。)。由于严重的经济衰退,英国与美国之间展开的经济战,达到了白热化程度。20世纪30年代初,印度人民在甘地的领导下,为争取国家独立展开了大规模的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所有这一切,使得英国不可能采取任何强硬措施来遏制日本在中国东北的扩张。英国对“九一八”事变的反应及其策略,是由英国的利己主义外交政策决定的。它不仅助长了日本的侵略气焰和欧洲法西斯势力的膨胀,而且严重地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是对中国抗日运动的一次沉重打击。因此,英国在“九一八”事变时对日本所实行的妥协,即“不干涉主义”外交政策,不啻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西方国家推行绥靖政策的渊源之一。

      (二)美国的“不承认主义”政策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开始打破日美在远东地区的力量平衡,但美国却不愿因中国而得罪日本,它把亚洲的战争看成相对说来并不重要的战争,即无关紧要的民族为无关紧要的争端而进行的无关紧要的战争(注:孔华润:《美国对中国的反应》(Warren I.Cohen,America's Response to China),纽约1936年版,第150页。)。美国国务卿史汀生就曾表示,要避免采取一切引起日本不满的措施,“给币原与外务省提供一次机会,使其在不受任何近于威胁或甚至受公众批评的情况下控制这一局势,这种政策是明智的”(注:史汀生:《远东危机》(Henry L.Stimson,The Far-Eastern Crisis),纽约1936年版,第34页。);“在我们正在注视着他们的行动,同时以某种方式帮助坚持正直立场的币原,而不给任何民族主义的煽动者们以可乘之机”(注:史汀生:《远东危机》,第37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