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概说

作 者:

作者简介:
饶芃子(1935-),女,广东潮州人,暨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暨南大学中文系,广东 广州 510630

原文出处: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大陆学者对海外华文文学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首先倡导研究海外华文文学的是广东、福建两地的学者。经过20年的研究以及“世界华文文学”概念的产生,大陆学界形成了一种新的学术观念——要建立华文文学的整体观。也就是要从人类文化、世界文学的基点和总体背景上来考察整个中华文化和华文文学。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产生了丰富成果,在研究观念、方法、理论体系诸方面有了新的拓展。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02 年 07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I206.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754(2002)01-0029-04

      大陆学者对海外华文文学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如果从1982年6月在广州暨南大学召开第一次全国性的“台港文学研讨会”算起,至今已有19年的历史。19年来,大陆和台港暨海外华文作家、学者,已有过多次的交流,在大陆本土召开过十一届学术年会和国际研讨会,每次会议,都有新的论题提出,每次会议之后,都有新的成果问世,不断地拓展这一领域的研究空间。从研讨的内容看,经历了海外华文文学的“命名”、对海外华文文学“空间”的界定、海外华文文学历史状况和区域性特色的探索、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华文化关系探源、如何撰写海外华文文学史等重要问题,进而转入到世界华文文学的综合研究和世界华文文学史的编撰,以及从文化上、美学上对各种理论问题的思考、追问。在大陆学术界、文学界,海外华文文学这个领域已有四个专门的刊物:《台港文学选刊》(福建省文学艺术联合会主办)、《华文文学》(广东汕头大学主办)、《世界华文文学》(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主办)、《世界华文文学论坛》(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主办)。此外,《中国比较文学》等一些有影响的学术期刊,还不定期开设这方面的专栏,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的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月刊也常复印有关论文。这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已受到人们的关注,也有了相当的学术和社会影响。

      在70年代末,首先关注台港文学并在内地倡导研究的是广东、福建两地的学者。1979年,广州《花城》杂志创刊号发表了暨南大学中文系曾敏之先生的《港澳与东南亚汉语文学一瞥》,这是大陆第一篇介绍并倡导关注本土以外汉语文学的文章。80年代初,介绍海外华文作家的文章逐渐增多,但主要的关注点是台湾、香港文学。广东的暨南大学中文系、中山大学中文系、福建的厦门大学中文系,是全国最早开展台港文学研究的单位。由于开始时资料缺乏,早期的开拓者都是从最原始的基本资料积累起,而响应者则基本上是手头有什么资料就写什么,难免存在一些人所说的“瞎子摸象”、“失衡”、“误读”等现象。后来,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各地区文化、文学交流多了,兼之两岸直接交往的逐步实现和最初这批学者奠基性工作的扩展,研究者能接触到较多的资料,台港文学逐步进入大陆现当代文学研究者的视阈。为了推动这一研究,1982年,由中国当代文学学会台港文学研究会、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福建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福建人民出版社和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学院联合发起,在暨南大学举办首届“台湾香港文学学术研讨会”,之后,每两年举行一次全国性/国际性学术会议。第一届和1984年在福建厦门大学举行的第二届台港文学研讨会,主要是研讨台湾、香港文学,也有学者论及台湾的旅美作家作品,如於梨华、白先勇、陈若曦、欧阳子等,但更多是从留学生文学的角度去言说,会后出版的两届会议论文集,也命名为《台湾香港文学论文选》。1986年在深圳大学举行的第三届研讨会,由于海外前来参加的华人作家、学者较多,所以把会议的名称更改为“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这一更名说明,大家已认识到台港文学与海外华文文学的差异性。1988年在上海复旦大学举行的第四届研讨会继续使用这一名称。1991年在广东中山市举行的第五届研讨会,因为有澳门的五位代表参加,他们还提交了有关澳门文学的论文,会议又更名为“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至此,大陆以外的华文文学“空间”都被清晰地显现出来,并进入研究究者的操作层面,成为这一学术领域的研究对象。在这之后,又先后在江西庐山、云南玉溪、江苏南京、北京、福建泉州、广东汕头召开了第六、七、八、九、十、十一届研讨会,国内外与会学者、作家很多,除第十届外,每一届的研讨会都有新的论文集问世。特别应该提出的是:1993年在庐山举行的第六届研讨会上,与会代表有感于世界范围内的“华文热”正在加温,华文文学日益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学现象,华文文学同英语文学、法语文学、西班牙语文学、阿拉伯语文学一样,在世界上形成一个体系,经过充分酝酿,发展并成立了“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筹委会”。“世界华文文学”的命名、“筹委会”的成立,意味着一种新的学术观念在大陆学界出现,即:要建立华文文学的整体现。也就是说要从人类文化、世界文学的基点和总体背景上来考察中华文化和华文文学,无论是从事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还是从事本土华文文学研究,都应该有华文文学的整体观念。因为世界各国多姿多彩的华文文学向我们昭示,华文文学发展到今天,已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很应该加强这一“世界”凝聚力的内部,把世界华文文学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考察和推动。只有这样,才能联合世界范围华文文学的研究力量,彼此协调合作,进行华文文学的整合研究和分析研究,在不同国家、地区人们的视野融合的基础上,寻求新的起点,创造新的未来。

      除上述各届研讨会外,90年代有两个会议,也是值得注意的。一个是1993年6月23日、24日,在广州暨南大学召开的“华文文学研究机构学术带头人联席会议”,这个会议是由香港岭南学院(今岭南大学)现代中文文学研究中心与暨南大学中文系联合举办的,参加会议的有大陆17个研究机构、中心的25位代表,还有香港、台湾3个学术机构的4位代表。大家在一起总结交流经验,检讨不足之处,还就华文文学发展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如历史与未来、理论与实践、时间与空间、分流与整合、碰撞与转型,以及域外华文文学的语言演变等问题,进行对话、研讨,希望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使其成为富有文学性独立价值的学科之一。这个会议的意义在于突出了学科建设意识和自觉性,所研讨的问题,与全球性的新情况相适应。另一个是1997年4月27日、28日在福建召开的“海外华文文学青年学者座谈会”。这个会议是由福建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与《台湾文学选刊》联合举办的。中心论题是如何拓展和深化海外华文文学的研究,与会青年学者对此提出了许多新思路。《台湾文学选刊》曾有会议的综合报导刊出。这个会议对本领域学术队伍的建设有积极的意义。

      现在,大陆的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已有了许多成果,从近20年发表和出版的许多论文、著作看,大体可分为六类:一是作家论、作品论。在已出版的历届研讨会论文集的370篇论文中,就有116篇是研究某一作家或作品的论文。论及的作家有台湾的赖和、张我军、吴浊流、钟肇政、叶石涛、陈映真、黄春明、王祯和、简政珍,宋泽莱、余光中、洛夫、罗门,香港的侣伦、刘以鬯、黄维樑、梁锡华、金庸、西西、也斯、施叔青,东南亚的黄孟文、王润华、淡莹、尤今、吴岸、陈政欣、小黑、梁放、司马攻、梦莉、戴小华、云鹤,韩国的许世旭,欧美的於梨华、聂华苓、白先勇、欧阳子、张系国、陈若曦、杜国清、张爱玲、赵淑侠等等。还出版了一些作家评传,如《洛夫评传》(龙彼德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5月)、《白先勇评传》(刘俊著,花城出版社,2000年4月);二是各地区、国家华文文学的“概论”、“概观”、“导论”、“概要”、“初探”等。如80年代中期出版的《台湾新文学概观》(黄重添等著,鹭江出版社)、《台湾当代文学》(王晋民著,广西人民出版社)、《台湾小说流派初探》(封祖盛著,福建人民出版社),90年代以后出版的《台港文学导论》(潘亚暾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9月)、《香港文学概观》(潘亚暾、汪义生著,鹭江出版社,1993年11月)、《澳门文学概观》(刘登翰主编,鹭江出版社,1998年),《世界华文文学概要》(公仲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6月)等;三是各种专著、导论(含文体论、文学思潮流派论等)。如《本土以外——论边缘的现代汉语文学》(饶芃子、费勇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12月)、《文化转换中的世界华文文学》(黄万华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10月)、《台湾与大陆小说比较论》(赵朕著,海峡文艺出版社,1992年9月)、《当代香港写实小说散文概论》(周文彬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1月)、《近20年台湾文学流脉》(朱双一著,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等;四是各种论文集。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历届学术年会和国际研讨会的十本论文集:《台湾香港文学论文选》(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10月)、《台湾香港文学论文选》(海峡文艺出版社,1985年9月)、《台湾香港暨海外华文文学论文选》(海峡文艺出版社,1990年9月)、《台湾香港澳门与海外华文文学论文选》(海峡文艺出版社,1993年3月)、《走向新世纪》(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11月)、《世界华文文学的多元审视》(云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4月)、《世纪之交的世界华文文学》(《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评论和研究》增刊,1996年9月)、《走向21世纪的世界华文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9月)、《期望超越》(花城出版社,2000年11月)。从这些论文集可以看到大陆学者在这一领域研究的概况,包括历史与现状、成绩与不足。五是文学史、文学理论批评史。如《海外华文文学史初编》(陈贤茂等著,鹭江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此书现已经修订、扩充为多卷本再版)、《台湾文学史》(上、下卷)(刘登翰编,海峡文艺出版社1991年6月和1993年1月)、《香港文学史》(刘登翰主编,香港作家出版社1997年8月)、《台湾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古远清著,武汉出版社,1994年)、《新马百年华文小说史》(山东文艺出版社,1999年9月)等。六是各种辞书。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大词典》(主编:秦牧、饶芃子、潘亚暾,花城出版社,1998年10月),此书共100万字,是一部有海内外200多位作家、学者参加撰写的大型辞书。从上述成果研究对象的领域分布看,大陆学者对台湾香港文学的研究起步较早,成果也多。80年代中期以后,美华文学、东南亚华文文学、欧华文学也先后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但由于种种原因,进展很不平衡,对美国华文文学和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华文文学关注较多,菲律宾华文文学是近五、六年才受到关注,对印尼、越南华文文学的研究则只有少量论文。近三年,澳大利亚华文文学作家作品也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注意,报刊上也发表了一些有关的文学评论和论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