媚俗化与传统背叛

——当前传记文学创作的误区

作 者:

作者简介:
韩春萌 (1963-),男,江西赣县人。江西师范大学本科毕业,现为江西教育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传记文学、法制文学的创作和研究。江西教育学院中文系,江西南昌 330029

原文出处:
江西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书刊商业化推动了传记文学的发展,同时也使许多传记作品存在着粗制滥造的现象。当前的一些传记文学作品选材上以丑陋为美,迎合某些人追求刺激的心理。创作上采用虚构和堆砌的方法,背叛了传记文学的传统创作原则。叙事模式的单调,影响了传记文学的艺术质量。传记文学要发展,必须走出这些创作的误区。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02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I04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01)09-0089-04

      传记文学是近年来颇受读者欢迎的一种文学样式,每年都有大批作品出版问世。文学界普遍认为,中国的传记文学正处于繁荣时期。然而,在这一繁荣背后,一些评论家也同时看到了传记文学创作中所面临的病症,指出了存在的某些问题,本文就传记文学在题材选择和创作方法等方面,谈谈当前传记文学创作的误区。

      一、市场左右价值取向,媚俗影响审美作用

      在市场大潮中兴盛起来的传记文学,直接受市场指挥棒的左右。一些刊登人物传记的杂志,如《名人传记》、《人物春秋》、《传记文学》等应运而生,国内一些出版社也大量推出传记丛书,古今中外的名人几乎都有人为他们作传。什么人的传记好卖就出什么人的传记,大家都来抢同一传记题材,于是经常出现重书的情况,如关于香港富豪李嘉诚的书以及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的传记,版本都不少于七八种。

      由市场需求来决定传记文学的取材,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决定了传记文学的价值取向。为了迎合某些读者的好奇和找刺激心理,传记文学逐步走入了媚俗化的误区。

      误区之一:偏重历史人物,传记远离现实。

      有一段时期,电视剧创作中历史题材十分走俏,《雍正王朝》《三国演义》等电视剧播出后,传记文学中出现了大批历史人物的传记,如二月河的皇帝系列、曾国藩、刘伯温、吕不韦等人的传记,都曾一度风靡。毋庸置疑,历史传记文学如果能结合当前的现实,不是简单地对历史进行翻版,而是源于历史又高于历史,从中找出对现实社会有启发意义、有影响的人物进行文学化挖掘,这样的传记作品应该有其审美价值。但有些作品并没有达到这样的高度,如“十大太监”、“十大美女”等,这类媚俗作品,其生命力不会太强。历史发展到21世纪,人们更多地关心的是现实生活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历史人物传记,离现在越远,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感就越大。因此传记文学的主人公,应该由历史人物走向现实人物。

      误区之二:大写丑恶人生,美丑混淆。

      文学作品要具有积极向上的审美价值,必须努力去挖掘主人公对现实社会有启发作用的一面。歌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审美作用。然而当前的一些传记文学,则更多地停留在“溢恶”上。看一下传记作品的名称,人们就会发现目前传记文学所存在的某些不良倾向。在长篇巨著中,有《蒋介石大传》、《希特勒全传》、《林彪传》、《汪伪特工李士群》、《汪精卫传》、《山本五十六》、《中统巨枭徐恩曾》、《十大土匪恶霸》、《坤沙家族》等等,历史上的反面人物的传记可谓琳琅满目。很多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对所写人物产生感情,没有站在批判的立场来写,这样容易给一些读者以误导。

      短篇的名人传记也存在倾向问题,如一篇写希特勒手下隆美尔的传记,把他夸大成天才的军事指挥家,吹捧其为“沙漠之狐”。还有一些写黑社会人物的传记,片面夸大其智勇双全的一面,误导青少年对他们盲目崇拜。

      误区之三:只为名人作传,忽略普通人。

      就目前已出版的一些人物传记来看,伟大、名人的传记占很大比重。很显然,作者和出版社是要靠名人效应来促市场效益。这种做法将使传记文学的路越走越窄。

      伟大传记有不少像《开国领袖毛泽东》这样的优秀作品。还有不少科学家的传记,也对广大读者有积极的教育作用。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的“世界伟人传记丛书”共42本,也选择伟人上包罗各个方面的人物,很受读者欢迎。名人传记中,基本上局限于两大类:一类是文体明星,另一类则是商界富豪。前者如珠海出版的《台北女生林心如》、《狂野歌后张惠妹》、《情歌王子张信哲》等“影星影迷丛书”及《香港四大天王》(4本传记)、《香草美人邓丽君》等等,后者如《香港超人李嘉诚》、《鲨胆大享郑裕彤》、《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等等,这些名人传记,更多地写他们成名后的生活,而不是把更多的笔墨放在他们奋斗历程上。

      《中国作家》杂志的何建明先生指出,小人物也可以体现历史的某些侧面,因而传记文学的主人公可以是大人物也可以是小人物。解放军出版社的李鸣生进一步指出,传记文学主人公的范围必须扩大,应该有多元化格局。广东有人写了《我的母亲》一书,该书真实地写了一位普通母亲的平凡人生,同样受到欢迎。可见,关注普通人,传记文学才能扩大审美范畴,才能得到更多人的关注。

      二、背叛传统创作原则,求真反而胡编失实

      传记文学是以真人真事作为描写对象的文学体裁,真实性是这一文体的基本要求。人物传记并非今天才有的新事物,中国古代早有之,自古以来传记文学作家都遵循真实性的创作原则。

      中国的传记文学最早应该是孕育在先秦两汉的史传文学之中,司马迁的《史记》中的一些传记作品,堪称短篇传记文学的典范。例如描写项羽,在《项羽本纪》、《高祖本纪》和《淮阴侯列传》中,作者把项羽塑造得栩栩如生。不同的篇目有不同侧重点,但都尊重历史的本来面目。《史记》开创的纪传体模式,使史传文学“踵事增华”的创作原则作为传记文学的传统确立下来。所谓“踵事增华”,就是要求史传文学忠于史实,在真实性的基础上再进行文学化,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感人。但是现在的不少传记文学作品更多地采用了想象和虚构的创作方法,使传记作品的真实性大受影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