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19(2002)04-0126-07 科德尔(S.Pit Corder)认为,第二语言教学主要课题以及涉及的因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1](P13): 表1 第二语言教学的主要课题层次表 性质 主角课题 第一层次 政策性的 政府的决策部门是否开展教学工作?教什么 语言?教给谁? 第二层次 语言学的(包括与社会学、心 应用语言学学者与教学主管 教什么?教多少?何时教? 理学、文化相关的语言研究) 部门 按什么基本原则来教? 第三层次 教育学、语言学、心理学的 课堂教师 怎么教? 第二层次研究主要有两种角度:以一定的语言理论为背景来讨论和解决与教学大纲的设计、制订、执行相关的问题;根据教学中发现的问题来验证对语言进行描写的方法、结论是否正确,可以在哪些方面补充和改进。尽管应用语言学主要是一种运用理论来解决具体问题的活动,但理论和实践之间是双向的,实践活动必然会向理论研究提出要求,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有选择地吸收适合自己的理论,并以实践中的具体事实、数据来促进理论研究的发展。 从《国语入门》开始,由于赵元任、吕叔湘、周祖谟等先生的身体力行,对外汉语教学和汉语语言研究同步进行,在此基础上,以《汉语教科书》为代表的对外汉语教学语言体系创造了“理论-实践”双向研究的一个成功范例。改革开放之后,虽然对外汉语教学事业获得了飞速发展,汉语语言研究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却基本维持原貌,《汉语教科书》“所确立的语法系统和对语法项目的选择、切分、解释、编排等,基本上沿用下来”[2](P3), 尽管对外汉语教学界一直在尝试较好地把汉语语言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新成果系统引入教学语法体系。对如何改进这种状况虽然见仁见智,但学者们都不约而同地强调,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系统地观察、归纳汉语的特点不仅有助于完善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系统,而且对汉语语言学理论研究的发展也具有重大价值。 关注语言的共性和个性的研究,了解其立论精神,加强对比研究,是我们从宏观上把握汉语特点、改进对外汉语教学语言体系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语言学理论对语言共性与个性研究的思路 科学研究往往与人类的生活、社会的需求有关,语言研究也不例外。“事实上,如果只是在本民族子弟中进行语文教学,即使是形态很丰富的西方语言,不进行系统的语法教学,也完全是行得通的。”[3 ](P52)因此,语言研究一开始就和人们学习第二语言的需要有关, 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语言的科学研究总是以比较为基本方法之一。 语言的比较最初以词为基本单位,通过这种比较,人们发现各种语言在构词方面存在着共同点与不同点,以此为根据区分出了所谓屈折语、粘着语、孤立语等。 随着视野的扩大和研究的深入,人们对人类语言都是意义和形式结合体这一基本事实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认识,共性、个性和意义、形式联系了起来。叶斯柏森(Otto Jespersen)指出,在以各种实际语言结构为基础的句法范畴之上存在某种超语言的范畴,这些范畴和现存语言中或多或少偶然的事实无关;就能适用于所有语言而言,它们具有普遍性,可以用意念(notions)来称呼。[4]意念范畴与外部世界的事实、人类的心理状态或逻辑有关;语言学家应研究各种情况下意念范畴和句法范畴之间的关系。语言研究应该既注意共性、意念,又注意个性、形式,途径可以是:
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兴起之后,形式成为焦点,个性的一面受到更多的重视。不过,伴随着描写方法的进步、所建立描写模式的精密化,布龙菲尔德及其追随者也在寻求其研究的最终目标:建立一个具有普遍意义(适合于描写所有的人类语言)并且在表述上十分严格、准确的描写模式。 共性在乔姆斯基学派的理论中才重新占据了重要位置。根据儿童均能成功掌握任何一种语言的事实,他们推断,人类天生就具备建立任何语言系统的原则和结构的能力,其前提是某种天赋的、抽象的语言共性。于是,他们把研究目标定位为:建立一个能够表现人类共有语言知识的形式化模式。不但人类语言描写模式是普遍的,人类语言自身也具有普遍性(linguistic universal)。但是,这种共性究竟应该建立在什么基础上?为此,乔姆斯基及其追随者、反对者围绕着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句法规则与语义因素的关系展开了探讨和论战:深层结构到底有多深?句法规则是否能包容在更为深层的语义特征之中?语义因素对于句法规则有何制约作用?生成语义学、格语法等学派认为,语义更为基本,而乔姆斯基学派则坚持句法自主。 与此同时,格林堡(J.Greenberg)等学者更多地从类型的、归纳的、可验证的方面寻求语言的共性和个性。他们认为,语言之间的差异不是毫无限制的,可以在差异中寻找差异的限度,在语言类型的基础上建立语言的共性。这种共性建立在对许多语言的具体描写之上,其来源可以是多方面的,涉及认知、社会、心理、生理等各个方面。当代功能主义学者主要是循着这种途径去探索隐藏于表面的语言形式之后、对语言形式起制约、决定作用的种种因素,这更接近叶斯柏森早先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