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979 (2002)03-0043-05 轻声是汉语语音的重要现象,也是20世纪汉语语音研究的一个聚焦领域。据初步统计,20世纪研究轻声的专论有82篇。(注:这项统计只含专论,不包括散论和分论,比如各现代汉语教材都含轻声,讨论汉语声调的一些论著也含轻声,但都不在统计之列。)我们将20世纪分为五个时段,各段发表的篇数如下: 年代 1949前 1950-1966 1967-1978 1979-1989 1990-2000 篇数4 14 3 27 34 这些数字的起伏反映了20世纪汉语轻声研究的兴-衰-兴过程。个中原因无须细说。如果以1978年为界,前70多年共有21篇, 后20 年有61篇。前70年与后20年不仅数量悬殊,研究内容也明显不同。1978年前轻声的研究以感悟的客观描写为主,集中于轻声的读音、轻声的作用和轻声词的类型等方面。1978年后的研究以实证和理论探索为主,焦点有三:一是轻声的声学性质,借助于语音实验仪器以及计算机软件,研究轻声的音高、音强、音长、音色,取得相关数据;二是轻声属性及其定位;三是轻声探因探源。前后两个时期的研究有交叉。 为方便阐述,下文以专题为纲,以时间为序进行讨论。分5 个方面:一、轻声的读音、作用和分类研究;二、轻声声学性质的研究;三、轻声属性的定位研究;四、轻声发生的原因、机制及轻声探源;五、轻声是一种综合范畴。 一 轻声的读音、作用和分类研究 赵元任先生首开轻声研究先河。他于1922、1929、1933年发表的《国语罗马字的研究》、《北平语调的研究》和《汉语的字调和语调》先后讨论了轻声问题。这些论述包括:1.轻声音节的调值变化规则和元音变化规则;2.轻声类别和轻声词范围;3.轻声和轻音的关系。这些论述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有些观点至今仍熠熠闪光。 关于轻声音变。赵元任先生指出,“轻音字有中、高,低三种读法”,阴平、阳平后的轻声读半低音2;上声后是半高音4,“和前面半截子上声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上声”;[1,743]去声后是低音1。 这一规则至今仍被普遍使用。同时列出四条元音音变规则:ia变ie,ua变uo,ai变ei,语助词的韵母变e。 关于轻声类别和轻声词范围。他将轻声分作“永远轻读的”和“偶尔轻读的”两类。同时列出6类可类推的轻声词:语助词,“但是、 后头、我们”等“虚字词尾”,动词后的趋向动词,表方位的后置词,不特指的作宾语的代词,“要不要”式中的后二字。 赵元任先生关于轻声和轻音的论述在第三节介绍。 此后,轻声的研究围绕着上述问题逐步扩展延伸。张洵如1947年和1956年研究了轻声分辨词义的功能。承融1959年将可类推的轻声词由上述6类扩展为15类。随后,学术界进一步探究轻声音节的音变, 发现除了韵母所发生的主要元音央化外,清辅音声母还同步弱化为浊辅音,即b d g z zh j等6个不送气清塞音和塞擦音变为同部位的浊辅音。这些研究成果被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高校现代汉语教材所采用,沿用至今。80年代中,人们又发现,轻声音节还伴有增音、减音、脱落等音变现象。比如,轻声词“玻璃”后字读lin,“璃”li读轻声后增加了韵尾-n。再如轻声词“告诉”变为“告送”,“诉”su读轻声后增加舌根鼻音韵尾-ng,变作“送”sung;甚至脱落,单剩“告”。 1962年,林焘先生找到了轻音与语法的一个交接点。他在文献中有三个重要论断。第一,语音结构有层次,轻声与非轻声音节不在同一语音层次,轻声音节逐渐失去独立性而依附于前一个音节;第二,轻声音节的音长和音高变化证明它与前一音节已合为同一个语音单位,证据是:1.音长缩短,双音节轻声词语约为非轻声双音节词语的一半;2.轻声音节的调值与前一音节合成一个完整的声调模型,比如[上声+轻声]是[21+4],与完整上声的[214]相同,[去声+轻声]是[53 /52+1],与去声的[51]相同;这说明,轻声音节与前一个音节结构紧密,已构成一个语音单位;第三,普通话轻音有语调轻音和结构轻音两类(代词和副词通常读成语调轻音),结构轻音能反映出语音结构的层次,对分析语法结构有帮助。林先生根据结构轻音将“住在北京”类结构分析为动宾结构:住在/北京(宾语)。理由是,“在”是结构轻音,依附于“住”,“住在”成为一个语法结构体,与“北京”构成动宾关系。这个结论得到了语法界的热烈响应。将轻声当作语法分类和分析的参照物,是语音研究与语法研究相结合的范例,有方法论的意义。这种研究方法后来被语法界普遍采用。 二 轻声声学性质的研究 轻声声学性质的研究在80、90年代经过实验语音学的努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些研究成果推进了学术界对轻声本质的认识。主要有:1.音强不是轻声的本质属性;2.轻声与音长和音高关系密切;3.轻声音高有曲线变化,即有调形,不是传统认定的一个点;4.证实了轻声音节的元辅音音色的伴随性变化:主要元音央化,不送气塞音、塞擦音浊化,此外还发现鼻音韵尾有时会脱落。这些成果刷新了人们对轻声的认识,尤其关于轻声与音强关系的结论,纠正了过去对轻声由音强决定的误解。在这些研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林茂灿、严景助的《北京话轻声的声学性质》,林焘的《探讨北京话轻声性质的初步实验》,曹剑芬的《普通话轻声音节特性分析》,杨顺安的《普通话轻声音节的规则合成》。他们分别对北京话轻声做了声学分析、听辨实验和合成实验,从不同角度研究轻声的音长、音高、音色和音强。他们的结论有的很接近,有的有分歧。下面分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