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成事及其相关动词

作 者:

作者简介:
陈昌来,上海师范大学 语言研究所,上海 200234 陈昌来,男,教授,博士,博士后,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

原文出处:
汉语学习

内容提要:

本文考察句子语义结构中的成事,涉及成事的性质和类别、语义特征和形式特征、带成事动词的句法语义属性、成事在动态句的句法位置。认为成事有不同于受事的独特的语义特征和形式特征;成事可分为制成、认选、获取、变成、形成、自成六类;不同的语法标志适应不同的成事,有的是强制性的,有的是可有的;不同的成事与不同的动词小类相搭配;成事的句法位置也不限于宾语。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02 年 1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H14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365(2002)03-0006-07

      §0引言

      在动作行为的过程中,从无到有产生或出现的新事物或新现象反映到句子的语义结构中就类聚为一个语义成分,一般称之为“结果”或叫“成事、成果”。考虑到跟施事、受事等语义成分名称的统一并避免跟结果补语之“结果”相扰,避免定义的循环:结果是动作行为的结果,本文采用“成事”说。50年代讨论宾语的语义类型时已经涉及对成事(结果)的研究,80年代以后,随着句子语义研究的拓展,开始了对成事的专题研究。但还有一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思考,如成事的性质(语义特征和形式特征)、语义角色归属、再分类、带成事动词的句法语义属性、成事在语义结构中的地位、句法位置等。

      §1成事的性质、特征

      1.1过去有关成事的讨论,主要涉及的是结果宾语, 一般认为结果宾语是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的。正是这一宽泛的定义使得结果宾语的范围大小不一,如“吓了一身冷汗”、“认了一个干娘”、“收的红薯已经卖了一百多万元”、“张虹滑了个第一名”等句子中的宾语以及“V[,成(成为)]”后的宾语,是不是结果宾语,丁声树等(1961)、孟琮等(1987)、马庆株(1987)、朱文雄(1990)、吴为章(1985、1995)、林杏光等(1994)、谭景春(1997)等学者的认识就很不一样。

      1.2成事范围大小不一,是由于对成事性质的理解不一致造成的。我们把成事看作句子语义结构中的语义成分,它决定于其在动核结构(述谓结构)中所承担的语义角色或所起的语义作用。成事主要是句子语义结构中因施事者的动作行为所产生或所引发出的新的事物或新的现象,是因施事的动作行为而形成或达成的新的客体。如:

      ①某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平装书。

      ②他们追查出了几条线索。

      ③爬山比赛中我们爬了第一名。

      ④他已经转变成一名合格的营业员了。以上各例加点的词语都是成事,其中多数是动作行为之前本无的、动作行为完成后新产生的或新出现的事物、现象;少数是动作行为之后甲事物变成了乙事物,从而成为新的事物,如例④。可见,成事最典型的语义性质是:成事是从无到有新产生的事物或新出现的现象,其语义框架可表述为:动作+使形成/使达成+成事,或者是:动作+使产生/使出现+某种新事物/新现象。

      1.3 不少学者认为在动词和成事宾语之间一般可以加“成”或“出”等字。谭景春(1997)认为“带积极结果宾语的动词后面有可能加上‘成’”,“带消极结果宾语的动词后面有可能加上‘出、出来’”;朱文雄(1990)却认为把“成”作为结果宾语的形式特征具有片面性,结果宾语的形式特征应是一般能插入趋向补语“出来”(宾语常夹在中间),同时“动词+结果宾语”可转换成“动词[,1]+受事宾语+动词[,1]+结果宾语”。确定成事的形式特征之所以困难,主要由于汉语中某些虚化的语言单位具有多义性,造成形式和意义对应的复杂性。据观察,可以在“动词+成事”之间起标志作用的语法单位有好多,除“成[,1]、成[,2]、出、出来、出…来”外,还有“好、起、为、做、下、上、完、到”等,如:

      ⑤齐长城把整个半岛横切为/做南北两半。

      ⑥它们在水面搭起/上花桥。

      ⑦父亲悬腕为他书下几个大字。

      ⑧工人们已经打好/完了地基。

      实际上,动词和成事之间,有的必须带上某些虚化的语法单位,使成事明显化,如“别人的东西他抄出甜头来了”,没有“出…来”,成事无法出现在句子表层;“他观测出了一颗新的行星”,没有“出”,宾语则是受事;“V[,成(成为)]”类动词要表示甲事物变成乙事物,“成”是不可少的,如“我们团结了一个有战斗力的集体”不同于“我们团结成了一个有战斗力的集体”,“作者把原作充实成小说”可以说,“作者把原作充实小说”因没有“成”不可说;有的动词和成事之间可以不加虚化的语法单位,如“老画家在画画儿”,有的则可以添加不同的语法单位,如“小王写了/成了/好了/完了/出了/下了一部小说”;也不是每一个“动词+成事”都可以变换为“动词[,1]+受事宾语+动词[,1]+结果宾语”,如“盖房子——*盖房子盖出房子来”。能在动词和成事之间显示成事性的语法单位较多,这些语法标志对不同性质的成事的适应范围不完全一样,有的能适应多数成事,有的仅适应少数成事,它们的价值也不一样,有的是强制性的、必有的,有的是非强制性的、可有的。对成事的语法标志应具体成事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

      1.4从语义特征看,典型成事有如下特征:

      [变成性]成事在动作行为完成后产生或形成;

      [受动性]施事者一般可以控制或支配成事的产生或出现。

      这些语义特征归结到一点就是成事是在动作行为过程中从无到有新产生的或新出现的事物和现象,这是成事区别于其他语义成分的“成事性”。由此也可以看出成事和受事是不同的语义成分,语义特征呈明显对立,表现在“从无到有的新现”和“本来就有”的对立;形式特征也有明显的差异,“成、出”等很少用于动词和受事之间;另外,根据格语法理论,两个相同性质的格不能在同一格框架里出现,而成事和受事常有同现的实例,如:成王把梧桐叶剪成玉圭状。

      §2成事的分类和相关动词

      成事内部是复杂的,综合语义、形式特征和同现动词的情况,可分为如下几类。

      2.1制造、建成的成事(简称“制成”成事)

      动作的发出者进行某动作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成事所表示的事物,制成成事是动作行为的直接成品、预期成品,动作和成事的关系是直接的,无需形式标志,也可以添加适当的标志,如“成、出、出来、好、完”等,成事所代表的事物多数是具体的物质产品,也有组织机构或抽象的“名物”,以下各例中的宾语就是制成成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