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简新构字论析

作 者:
郝茂 

作者简介:
郝茂,新疆师范大学 郝茂,830054 乌鲁木齐市 新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语系

原文出处:
语言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02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H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 1263(2002)01—0054—06

      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从殷商甲骨文起,其形体结构受自身发展规律的支配不断演进。早在西汉末年,经学家就曾做过经书中的古今同词异字的收集工作,《汉书·艺文志》即著录有《古今字》一卷。到了清代,古籍中的古今异字现象更为人们所关注,如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直接用古今字这一术语进行注释的就有二百多处。而对于分析汉字形体结构的发展变化,我们仅满足于传世典籍用字的调查是不够的,因为传世典籍经过历代传抄刊刻,一些字形难免传讹改窜,往往难于确定同词异字者产生的先后问题。如今,在利用出土文字资料观察汉字之发展演进方面,我们的条件无疑优于前人。战国末年至秦代处于汉字发展史上的重要历史阶段,二十世纪末,秦国简牍文字大量出土,为商周文字到秦文字形体结构发展演变的断代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本文采用量化统计与具体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将已公布的所有秦简文字纳入视野(注:本文所称“秦简文字”,是将秦国木牍文字也包括在内的,必要时则分别指称。),试图通过与甲骨文、金文等出土古文字的历时比较,对秦简中的新构字展开讨论。

      一 秦简新构字的界说和材料的整理

      在对秦简文字材料整理之先,需要对秦简新构字加以界定。

      秦简新构字应属于传统文字学中古今字的研究内容。一般认为,古今字“指同表某一字义而古今用字有异的汉字”(注:见《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古今字”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版。)。古今字之“古今”时代并非固定,段玉裁说:“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注:见《说文·言部》“谊”字下段玉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据经韵楼藏版影印。)。我们以出土商周文字为古今字之“古”,以秦国简牍文字为古今字之“今”,而称“古”字为本原字,“今”字为新构字。采用术语不同,主要有两点考虑:

      第一,我们是通过汉字的结构成分——字素概念的介入,来对新构字加以判定的。所谓字素是指构成汉字的结构要素,是形与音义结合的最小造字单位。汉字整字由字素构成,与语素意义相对应的结构成分称为义素,与语素读音相对应的结构成分称为声素(注:参见李玲璞《说字素》,《语文研究》1993年第5期。)。对于秦简新构字的认定, 我们所遵循的标准是:本原字与新构字之异形,并非指甲骨文、金文与秦国简牍篆隶书体之间的差异,而是指二者的组构存有不同的结构成分。审其辞例,它们必须表示同一语素意义,是以相互区别的字素组构对应着相同的语素。我们认为,本原字和新构字的名称对这类字的构成方式有所揭示,而古今字的名称从时代的先后着眼,字面上似没有反映出这类字的特点(注:蒋绍愚曾分析古今字概念的称谓问题,指出:“若以术语的精确性而论,我主张称‘本原字’和‘区别字’,而不称‘古今字’”。当然,蒋氏所说的区别字和本文讨论的新构字还不完全是一回事。参见《古汉语词汇纲要》第21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第二,目前人们对古今字术语的使用并不一致。长期以来人们在认识上似乎存有一个偏差:对于古今字产生的途径,人们夸大了加附结构成分这一手段的作用,而忽略了其他形成古今字的手段。如段玉裁将“余”——“予”、“联”——“连”等认定为古今字关系(注:分别见《说文·八部》“余”字和《说文·辵部》“连”字下段玉裁注。),但此类今字的构成就不是在古字上附加结构成分。王筠第一个从造字的角度来说明古今字的形成以及古字和今字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分别文和累增字的概念。他说:“字有不须偏旁而义已足者,则其偏旁为后人递加也。其加偏旁而义遂异者,是为分别文。其种有二:一则正义为借义所夺,因加偏旁以别之也;一则本字义多,既加偏旁,则分其一义也。其加偏旁而义仍不异者,是为累增字”(注:见《说文释例·卷八》。武汉古籍书店1983年据世界书局本影印。)。洪成玉认为:“王筠所说的分别文的两种情况,很带有概括性,基本上能把古字和今字的关系概括进去”。主张“古今字应该是有造字相承关系的分别字”(注:见洪成玉《古今字概述》。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第3期。)。 杨润陆则认为:“古今字的内涵十分丰富,它几乎包括了文字的全部的历时性的变化。……既然古今字反映的是文字职务的分化、合并和转移,那么就没有必要把仅仅反映文字职务分化的本原字和区别字称为古今字”(注:杨润陆:《论古今字的定称与定义》,《古汉语研究》1999年第1 期。)。我们调查发现,一些同词异字的古今字并没有造字相承的关系,而且,有一半的秦简新构字产生于对相应的甲、金文等古文字中字素的更替。我们以本原字和新构字术语描述古今同词异字现象,也是为了回避人们对古今字概念使用上的差异。

      汉字在历时的使用过程中形体结构是处于不断的发展演变之中的,有些简文在所对应的甲骨文、金文等不同时期的古文字材料中可能分别有不同的组构,我们大致是以在时间上最早出现的异于秦简新构字的形体为本原字,并据以进行量化统计和分析的。这样做主要是为了简化操作,也使秦简古今字形体的发展变化更为直观。那么,本文所讨论的秦简新构字的范围是:新构字必须在时代早于秦简的出土古文字资料中具有与之相对应的本原字,它和本原字同表某一字义而存有字素组构上的差异。

      再谈谈本文对秦简新构字材料的整理。

      已公布的秦简文字以其书写年代为序,共有以下数批:青川木牍、放马滩秦简、睡虎地秦简(同时睡虎地有两件木牍出土)、龙岗秦简(同时龙岗有一方木牍出土)。其中,放马滩秦简的照片还没有全部发表,其余简牍照片均已完整公布。对于秦系出土文字,过去人们所目见的是一些石器、铜器铭文,文字数量有限,近二十多年来秦简的陆续出土,使得人们眼界大开。我们依据照片,参考部分统计成果,对已发表的全部秦简(包括木牍)作了字量方面的调查,经过综合统计得知:已发表的秦国简牍文字总字数为40709字, 用字量(指不二字)经过重新归并,为1830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