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H14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365(2002)02-0013-11
§0 引言
研究句子语序就是研究句子中各种“成分”的排列顺序。为此,我们在1986年“第四次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的论文中提出:汉语句子的“句法成分”有〔主语〕〔宾语〕等;句子的“语义成分”有〔施事〕〔受事〕等;句子的“语用成分”有〔话题〕〔焦点〕等。[7 ]后来为了跟词义分析中的“语义成分”相区别,就把〔施事〕〔受事〕改称“语意角色”(semotactic roles),把〔话题〕〔焦点〕改称“语用话位”(pragmatic places)。这有助于从认知的角度来进行研究。
多年来我们在汉语语法方面主要进行了三个小课题的研究:
(1)探索句子“语意角色”的分类系统。 列出只包括“配价角色”的“基本句模”的排序规律,即研究汉语里层句子的“意念自足序列”(参见文献[10]和[11])。
(2)探索不受语境影响时, 既包括“配价角色”也包括“非配价角色”的“里层句子”的排序规律,即研究汉语里层句子的“事理常规序列”。
(3)探索有语境影响时, 说话者按语境需要来调整各种“语用话位”而生成“表层句子”的排序规律,即研究汉语表层句子的“交际实用序列”。
也就是说:谓词有固定配价,配价有确定角色,角色有常规序位,序位按语用调整。本文主要讨论角色有常规序位(事理常规序列)以及序位按语用调整(交际实用序列)。
由于笔者水平有限,所提的看法很不成熟,敬请批评指正。
§1句子语序研究的理论基础
1.1 汉语句子的语序要从“认知”和“交际”两个角度进行研究
语言是人类对认知世界的编码系统和进行交际的表达方式。我们应该把从“认知”角度对“常规句”的研究跟从“交际”角度对“实用句”的研究结合起来。
1.2汉语句子语序的基本单位是“语块”
1.2.1研究句子语序时,要明确“造句单位”是“语块”(chunk)而不是“词”(word)。
“Chunk”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米勒(G.Miller)在研究人脑记忆时提出的心理学术语。米勒指出:人脑的短时记忆限度是(7±2)个“chunks”。我们1986年把这个心理学术语chunk译为“语块”,引入汉语的语法研究之中,作为汉语的“造句单位”。汉语句子最合适的长度也是(7±2)个语块。超过了(7+2=)9个语块, 就会出现“记住后半句,忘了前半句”的现象。
1.2.2“语块”长度确定,边界清晰,一次到位, 便于三个平面的同构分析。语块只有两种:
(1)中枢语块VC=(M)+V+(R)+(P) 其中:M=辅词,V=谓词,R=补充词,P=助词。
(2)周边语块NC=(K)+(A)+N+(P) 其中:K=介词,A=修饰词,N=体词,P=助词。
1.3汉语句子中的“语块”分别担任不同的“语意角色”(semotactic roles)
每个单句(事件)有一个“中枢角色”和若干个“周边角色”。周边角色的分类:
(1)主体(施事、当事、感事、领事) (5)情由(缘由,意图)
(2)客体(受事、致事、结果、内容) (6)时空(时间,空间)
(3)系体(属事、分事、类事) (7)状况(方式,工具、材料)
(4)邻体(涉事、源事、经事、向事、范围)(8)幅度(数量、历时、频次)。[10]
1.4汉语句子的“序位”
句子的“有序位置”叫做句子的“序位”(sequential position)。汉语的句子分为“内层结构”(inner construction)和“外层结构”(outer construction)。共有七个序位。[8]
1.4.1“基本句模”(只包括“配价角色”)位于内层结构,只有5个序位:
句子序位句首句颈句心句股句足
句法成分主语状语述语补语/近宾语 (远)宾语
语意角色主体状况/前邻体中枢 幅度/后邻体
客体/系体
例句哥哥 三十块钱 买了瓜农 十六个西瓜.
“基本句模”的5个“序位”中, 每个“序位”只能容纳一个“语块”。汉语“基本句模”共有122个,详见《现代汉语基本句模》一文。[11]
1.4.2“里层句子”(扩充了“非配价角色”)也位于内层结构。在它的5个“序位”中,“句颈”可以扩充到容纳5个“语块”,即一个句子最多可容纳(7+2=)9个语块。
句子序位句首句颈 句心句股句足
句法成分主语状语 述语补语宾语
语意角色施事 缘由 时间 方式 源事 中枢向事受事
例句哥哥 为图便宜 昨天 三十块钱 从瓜园 买回来 十六个西瓜.
1.4.3“表层句子”所增加的“外层结构”的2个序位(句冠、句履),分别位于内层结构的前后。句子的外层结构和内层结构总共有7个序位(句颈可容纳5个语块),似乎可能容纳11个语块,但由于“短时记忆”的限制,一个表层句子实际上最多只能容纳(7+2=)9个语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