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根后缩元音和谐系统中性元音的可透性

作 者:
李兵 

作者简介:
李兵,通信地址:410082 湖南 湖南大学语言学系

原文出处:
民族语文

内容提要:

本文以鄂伦春语舌根后缩(RTR)元音和谐的基本事实为依据, 提出了以语音机制之间相互关系为基础的标记类特征同现制约条件,并以这个制约条件和忠实类制约条件之间的交互关系解释RTR 和谐系统中性元音的可透性。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02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本文有两个目的:一是通过制约条件的交互作用解释中性元音在元音和谐过程中表现出的可透性特点;二是通过对元音和谐可透中性元音的分析,说明以语音机制为基础的标记类制约条件有可能成为语言系统的组成部分。

      在元音和谐严整的语言里,根据固有词内元音出现的情况,全部元音可以分成两类。在词干内同一类属的元音可以同现,不同类属的元音不能同现;词缀元音和词干元音在类属上保持一致,词缀表现为在词干元音作用下的交替出现的语素变体。从类型学的角度看,同一和谐系统里不同类属的元音具有相互对立的音系特征,同一类属的元音具有相同的音系特征。(注:参见拙作《元音和谐的类型学问题》,《民族语文》2001年第2期。)在某些有元音和谐的语言里,元音系统或多或少有中性元音。中性元音的主要特点是:1.虽然就其语音特征来说属于某一类元音,但在词干内可以同另一类元音同现;2.词缀内中性元音不受词干元音的作用,因此词缀不发生由于元音类属不同而引起的语素变体交替。从在音系过程中的作用看,中性元音分成两类。一类是可透中性(transparent)元音,另一类是晦暗(opaque)中性元音。本文只讨论前一类。可透中性元音除了上述中性元音的一般特点以外,还具有两个重要的形式特征:其一是可透中性元音(以下均简称为中性元音)不阻塞和谐过程,即可透性(transparency);其二是由中性元音构成(不考虑辅音)的词干能够引起词缀元音交替,产生语素变体。

      中性元音的形式特征是音系学三十年来难以充分解释的难题之一。本文试图从鄂伦春语元音和谐的基本事实出发,采用优选论(Optimality Theory)的分析方法,提出对中性元音形式特征的解释。

      一 鄂伦春语元音和谐里的中性元音

      同其他通古斯语言相似,鄂伦春语元音和谐的基本类型属于舌根后缩型(retracted tongue root,简称RTR)(李兵1996)。在鄂伦春语的不同方言里,元音数量有所不同。首先考虑鄂伦春语逊克话元音系统。逊克话有16个元音。如下所示: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得出初步结论:在逊克话里,i,ii 的中性化是原有的[-RTR]元音i,ii分别和它们各自对立的[+RTR]元音I,II合并的结果。这一结论基本符合通古斯语言元音系统发展的趋向。在通古斯语言里,[+RTR]高元音趋于和同一音系高度的[-RTR]元音合并,其结果是保留下来的[-RTR]元音中性化。(注:参见拙著Tungusic Vowel Harmony:description and analysis.1996.)

      中性元音的可透性表现在四个方面:1.在[+RTR]词干里中性元音可以出现在任何一个音节里,它的前后音节可以是[+RTR]元音,例如“星星”;2.词干最后音节里的中性元音对后缀元音的类属没有作用,例如“野猪皮”;3.中性后缀的元音不受词干元音类属的作用发生交替,例如“石头(工具格)”;4.某些中性词干后接[+RTR]后缀,例如dili-wa“头(宾格)”。概括起说,不管中性元音出现在任何位置上,它既不受和谐律的作用,也不阻塞和谐过程。

      二 优选论基本原理

      优选论(Optimality Theory)是由McCarthy & Prince(1993)和Prince & Smolensky(1993)首先提出的。优选论的基本假设是,语言是由一组具有普遍意义的制约条件构成的。在具体语言中,制约条件按照一定的等级排列。制约条件的等级排列构成严格的优势等级体系(strict dominance hierarchy)。语言差异的原因在于制约条件等级排列的不同。在等级体系里,等级较高的制约条件对于等级较低的制约条件有着绝对优先权,而等级较低的制约条件只能处于从属地位。(注:制约条件的等级排列却是由具体语言内在的结构参数决定的。)

      同一制约条件等级体系中,制约条件可以属于不同的范畴(例如,韵律范畴和语素结构范畴)。不同范畴的制约条件对同一语言形式提出各自的要求或限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