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0.1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存在于一定的时空之中, 认识事物间的空间关系是认识客观世界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方位词是确定事物空间关系的形式标志,儿童方位词的习得是同儿童空间智慧的发展密不可分的。同时,由于方位词系统自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儿童习得方位词的过程也较为充分地反映了儿童习得语言的机制。正因为如此,国内外心理学界都很关注儿童对表示空间关系的词语的习得,做过不少的研究。这些研究基本上都是采用实验的方法来观察儿童空间词语的理解水平,对一些理论问题的讨论也主要依据这些实验结果。本项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我们依据儿童现实话语中的材料来描述儿童方位词系统的发展面貌,(注:很多方位词既可以表示空间意义,也可以表示时间意义。总的来说,在儿童语言中,表示空间意义的用法出现在前,表示时间意义的用法出现在后。本文只描述表示空间意义的方位词的发展情况。至于方位词由空间义向时间义的发展,我们将另文讨论。)重点分析影响儿童习得方位词先后顺序的综合因素。可以说,本项研究成果与心理学界的研究成果是互补的。 0.2本研究使用的语料主要来自分年龄段调查和跟踪调查。 分年龄段调查的对象是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和托儿所5岁以前的儿童,从2岁到5岁共分7段,段与段之间相差半岁,每段的年龄误差为上下1个月。2岁以前每差2个月分为一段,每段的年龄误差为10天。每段随机抽取15名被试,每个被试取样3次,每次约1.5小时。跟踪调查的对象有2 名儿童,其中姚锴(男)由8个月至2岁4个月,魏儒镝(女)由1岁8 个月至2岁8个月。此外,我们还适当地采用了实验法,以便使结论更加可靠。为节省篇幅,在下文中,我们将1岁年龄段记为1:0,将2岁6个月记为2:6,余可类推。 1 儿童语言中方位词的发展 1.1在我们调查的1:0—5:0儿童的自发性话语中, 方位词共出现1143次,其中“里”类出现458次,占方位词出现总次数的40.1%, “上”类出现381次,占33.3%,“下”类出现74次,“后”类出现73 次,“外”类出现56次,“前”类出现52次,“中、旁”类和“左、右”类共出现49次。方位词共出现30个,其中单纯方位词9个, 合成方位词21个,它们的始现时间见表一。 表一 儿童语言中方位词的始现时间
1.2考察发现, 儿童语言中最先出现的“上”类方位词是“上面”,始现于1:8。例如: (1)(取样人问:“坏积木在哪里? ”被试指着柜顶说)在上面。(1:8) (2)(取样人问:“专家楼在什么地方?”被试答)在那上面。 (1:8) “上面”在使用初期表示方位时不伴随方位参照点,如例(1); 或不伴随明确的参照点,参照点多用指示代词来指代,如例(2)。 直到2:0左右,儿童话语中才开始出现由指物名词充当方位参照点的“上”的用例: (3)(被试看见取样人手里有笔,说)写字,在桌子上写。(2:0) (4)(被试爬到椅子上往窗外看,边看边说)站椅子上看。(2:0) (5)(被试把玩具扔到床上,说)打到床上去了。(2:0)2:0前,“上”类方位词的发展缓慢,使用频率很低;2:0后,儿童“上”类词的发展明显加快,使用频率骤增。2:0前“上”类词仅出现7次,2:0、2:6“上”类词出现了95次,而且“上”类的其他方位词“上边”、“上头”也相继出现。 1.3到2:0时,儿童语言中开始出现“底下”和“下面”。例如: (6)(被试玩开车游戏,自语)开到底下去。(2:0,按:此处“底下”指“桌子底下”。) (7)(被试不愿意下楼,说)底下有狼不下楼。(2:0) (8)(被试把板栗放在板凳下面的地上,说)放在下面。(2:0) (9)(被试讲故事)山羊一看大灰狼想吃它, 它把那个大灰狼摔到山下,摔死了。(3:6) (10)(被试讲故事)孙悟空在上边,唐僧在下边,他们一起上西天取经。(3:6) 1.4据考察,“里面”是最先产生的“里”类方位词,时间为1:8左右。1:10时又出现了“里头”。例如: (11)(被试要求取样人把球再放进盒里,说)还放里面。(1:8) (12)(被试指着板兰根袋,说)这里头有板兰根。(1:10) 单纯方位词“里”和合成方位词“里边”都在2:0时产生。例如: (13)(被试拿积木放到脸盆里,自语)又拿到脸盆里去。(2:0) (14)(被试不想玩钢笔了,往取样人包里塞,说)放在包里边。(2:0) 1.5“外”类方位词的发展比较缓慢,和“里”类方位词相比, 不仅出现的频率低,使用的熟练程度也不高。第一个出现的“外”类方位词是“外面”,首见于2:0。例如: (15)(被试把三轮车往屋外推,说)推外面去。(2:0) (16)(被试想到大操场去玩,说)打球,到外面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