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已在业内基本形成了这样一种共识:作为一门学科,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基础是语言学理论、心理学理论、教育学理论,从根本上说,它是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注:引自赵金铭(2001)《对外汉语研究的基本框架》,《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第5页。)学科的性质不仅要求对外汉语教学要坚定不移地走跨学科发展的道路,而且还要求有一支跨学科的师资队伍和研究队伍,要求我们每个人应具有跨学科的意识和知识。这是新世纪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发展给我们提出的最严肃的课题。(注:参见张旺熹(1998)《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第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述要》,《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第12页。)因此,对外汉语研究的当务之急就是进行跨学科的研究。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入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之后首次举行的专题学术研讨会——汉语学习与认知国际学术研讨会,就是选取汉语学习与认知这一前瞻性的中心课题所进行的跨学科研讨。这次会议于2001年10月12至13日在北京召开,会议收到论文35篇。这些论文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运用认知语言学和其他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外国人学习汉语的难点;二是运用认知心理学的方法研究汉语认知的过程和特点;三是根据认知心理学等学科的成果研究汉语学习的特点。下面依次介绍这三个方面论文的主要论点,展现其跨学科探索的努力,小结部分简要讨论当前对外汉语研究中进行跨学科探索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一 汉语认知研究 本次会议论文涉及到汉语认知研究的有13篇,可大致分为两类:(一)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汉语问题;(二)研究汉语的具体问题并试图从认知和语用的角度予以解释。 1.1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崔希亮的《认知语言学: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是一篇比较宏观的论文。作者首先指出,语言的认知研究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基于心理学的研究(the psychological approach ),另一个方面是基于语言学的研究(the linguistic approach)。基于心理学的研究注重语言的感知、语言理解、记忆、注意力、推理等方面的问题,而基于语言学的研究则比较注重语言的形式类、语言符号的意义——形式和意义之间的操作、意义——概念与外部世界的联系等方面的问题。文章讨论了认知语言学的基本问题和研究取向,简要介绍了原型理论等8个理论模型、内省的研究方法及其限制。这篇文章视野开阔,有助于国内的语言学研究和心理学研究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日本松山大学方经民的《论汉语空间区域范畴》把汉语的区域范畴分为处所域和方位域,认为前者的维度认知方式是零维认知,后者具有多种维度的认知方式。文章根据空间位移参照和凸显重点的不同,区分了汉语部分介词、趋向动词、存现句内部的认知差别,并讨论了汉语空间区域范畴的句法地位。此文吸收Langacker的参照点理论,深入细致地探讨了汉语空间区域范畴的特点和方位词的空间化作用,是汉语认知语言学研究中比较规范的一篇代表作。 上海外国语大学金立鑫的《现代汉语中趋向补语和宾语的位置关系》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趋向补语的位移性质作了尝试性的解释,通过位移的“由远及近/由近及远”解释了“来/去”位移的方向性和马庆株(1997)的“可见/不可见”论。文章还对趋向动词和宾语的语序关系所反映的时体意义作了认知上的解释。这篇论文解释重于描写,引起大家对参照点和时体问题的深入讨论。 日本文京女子大学鲁晓琨的《助动词“会”和“能”的隐喻对比》指出:“会”和“能”代表了助动词从“根源意义”(root meaning)到“判断意义”(epistemic meaning)的两种隐喻类型。 “会”属于多义隐喻,是由一个根源意义隐喻出另一个根源意义,然后由后一个根源意义投射到判断意义上。“能”是同义隐喻,是把根源意义的语义结构直接投射到判断意义上。日本大学铃木基子的《与汉日表示存在的句子相关的认知问题》通过分析汉语“A有B”和“B在A”的互换条件,比较对应的日语句子的异同,归纳出汉日两种语言的存在句在信息结构、指称性质和焦点强化等方面的规律。这两篇文章都是微观的研究,但结论都有很强的概括性和理论性。 北京大学施春宏的《比喻义的生成基础及理解策略》和上海大学吴卸耀的《“进”与“出”的不对称考察》研究的都是认知语言学所关心的重要问题。在会议讨论当中,有学者认为,这两个问题还可以根据认知语言学有关隐喻和容器图式的理论作更深入的研究。 1.2下面一组文章虽不与认知语言学直接相关, 但也涉及到一些更宽泛的认知乃至语用的问题。 北京大学陆俭明的《英汉回答是非问句的认知差异》认为,汉语和英语对否定是非问句的回答所存在的明显对立是由于二者认知上有差异造成的。说汉语的答话人首先对问话人所自认为的主观想法表示肯定或否定的意见,接着答话人才说明客观事实是怎么样的或将是怎么样;而说英语的答话人直接对客观事实是怎么样的或将是怎么样的表示肯定或否定的意见,而根本不关心问话人所自认为的主观想法是怎么样的。这种认知解释虽然比较朴素,但对学习者来说浅显易懂,好学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