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泽平(1998)认为,“
1”至“
3”源于方位词“里”,“
4”和“
5”则可能源于近代汉语的“得”,其中“
5 ”由“
4”演化而来。(注:据陈泽平(1998), 福州话里“
4”的“黎”语音形式与持续体标记“
”完全相同,分别写为“黎”和“
”只是借用这两个音近字在书面上加以区别,与词源无关。)
比照上述陈泽平(1998)的分析,福清话状态补语标记“咧”也应来源于完成体标记。 2.9 爻 温州方言里“爻
”可以用作状态补语标记。例如:“打爻通身乌青[,打得全身青紫] │吃爻泥昏烂醉[,吃得烂醉]”。 用“爻”标记的补语一般是比较复杂的形式(如形容词的生动形式或主谓结构),如果补语是光杆谓词,则只能用“来”。例如:“佢走来(/*爻)慌,连门也有关”。 温州话的“爻”除状态补语标记外还用作完成体标记(郑张尚芳1996)。 例如:“衣裳洗爻│洗爻一桶衣裳[,洗了一桶衣服]。‖车卖爻│卖爻一把旧车[,卖了一辆旧车]”。 温州话“爻”表示动作完成时总带有消失、消极等附加意义,同时,动词的宾语如果是光杆体词,则只能置于“V爻”之前而话题化。 (潘悟云1996,郑张尚芳1996)这些语义和句法上的限制足以说明“爻”并非典型的完成体助词,只是一种高度虚化的动相补语。由于“爻”只有状态补语标记和完成体标记这两种用法,可以肯定温州话的状态补语标记“爻”是由动相补语演变而来的。 2.10 下 广东平远客话(严修鸿1998)的“下[a[4]]”可以用作状态补语标记,不过在使用时要受到一些限制:述语限于动词并且通常表达一种消极的状态或结果。例如:“我今都食下饱
“下[a[4]]”在平远客话(严修鸿1998)也有类似动相补语的用法。例如:“你笔直行下上去就着[,你笔直走上去就对了]”。 可见平远客话作为状态补语标记的“下”,无疑源自动相补语。 叁 从历史语法看“完成体标记
状态补语标记”的演变模式 从历史语法的角度看,完成体标记大都有一个明显的向状态补语标记转化的趋势。所不同的是,有些完成体标记完成这种转化之后,用法固定下来并延续下去;有些则在完成转化后不久即被淘汰,以致在语法史中只是昙花一现。下面举例说明。 3.1 得 现代汉语普通话的状态补语标记“得”最早见于唐代。以《敦煌变文集》为例: 二将当时夜半越对,唬得皇帝洽背汗流。(36页)│直欲危他性命,作得如许不仁。(253页)│喊得山崩石烈(裂),东西乱走, 南北奔冲。(172页)│千约万来(束)不取语,恼得老人肠肚烂。(859页)“得”本为“获得”义动词,汉魏六朝时期,在非“得”义动词之后虚化为表示动作已实现(完成)并有结果的动相补语(关于“得”由“获得”义动词到动相补语的演变过程,可参看杨平[,1989] , 曹广顺[,1995]以及吴福祥[,1996,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