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与山东方言分区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中国语文

内容提要:

考古学家将分布于山东境内的龙山文化按不同地区的特征分为六种类型。这六种类型跟现代山东方言的分区大体一致。本文通过对山东龙山文化的类型分布和现代山东方言的分区比较说明:一个地区的方言跟当地的地域文化存在着与生俱来的一致性关系,不论经历多么长的历史发展,这种一致性始终存在。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02 年 06 期

字号:

      1928年,前中央研究院吴金鼎先生在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今章丘市)城子崖发现了一处重要的史前文化遗址,这就是著名的龙山文化遗址。这一重大发现为探求中国文明的起源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注: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城子崖》,1934年南京。)七十多年的时间过去了,人们对存在于距今4600—4000年的这一代文化的认识也在逐步深入,由龙山文化所能够探求到的并不限于中国文明的起源,在广泛涉及到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中,也联系到语言学研究的诸多问题,如汉字的产生、汉语方言的形成和分区,等等。

      语言是人们进行思维、相互交流思想、组织社会生产和斗争的工具。语言与人类共生,是人类文化的象征。方言是一种语言在其分布区域内不同地区的实际存在形式,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表现手段,也是组成地域文化本身的重要内容。方言是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语言在不同分布地的不同发展的结果。方言产生的前提是人类历史进入到定居时代,恩格斯说:“部落和方言本质上是一致的”。(注: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87页, 人民出版社,1972年。)作为一个地区全体社会成员的交际工具,方言这种信息符号的体系是约定俗成的,现代方言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定居时代的开始。

      我们虽然无法了解史前时期语言的具体情况,但是可以判断文字产生之前地域方言跟原始地域文化的密切关系。考古学所指的文化,是一个历史时期遗物和遗迹的综合体。考古所发掘的遗物、遗迹,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点,史前时期虽然还没有文字的记载,但是应该有自己的名称、有不同制作方式的思想和表述方式,这些都必须依靠语言这一工具。例如,被现代人誉为“黑如漆、亮如镜、薄如壳、声如磬”,代表龙山文化的黑陶器皿,没有语言就没有名称,也不能在制作中协调其操作过程,完成它一步一步的制作工序,达到其各种规格的要求等等。可以想见,当时龙山文化区的语言就是龙山人的方言。这说明一个地域的文化不能离开方言而存在。地域文化和方言,因为存在着与生共来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必然在地区分类上有一致的关系。这从考古划分的山东龙山文化的类型跟现代山东方言分区的一致关系可以看得比较清楚。

      龙山文化时期代表了我国的一个历史时代,即“龙山时代”。(注:严文明《龙山文化和龙山时代》,《文物》1981年第6期。 )概括起来说,龙山文化大体上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以磨光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但在该文化后期有了金属工具;有了比较发达的农业、畜牧业和原始手工业;各个地区之间的交换和贸易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形态;出现了城市的雏形——城堡;产生了原始的文字,等等。不难看出,龙山文化时期已经是处在文明的前夜,或者说在后期开始产生了国家。(注:蔡凤书《城址、文字和文明的起源》,《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1期。 )在这历史大转折的时期,各种文化因素通过地区之间的交流,相互融合、彼此吸收,从而产生了一些相对独立的集团。历史传说中的太昊、少昊、共工、蚩尤和鲧,以及时代更早的黄帝、炎帝等一系列人物,无不以龙山文化的分布区作为他们的活动中心,到了龙山文化时期形成了华夏和东夷两大集团。(注:庄春波《华夏东西说》,《赵俪生八十寿辰纪念文集》,1995年。)

      龙山文化的分布很广。西起渭水流域,东到黄海之滨;北起内蒙古南部,南抵汉水流域。主要分布地区是河南、山东、河北、晋南和陕西,全部在现代汉语官话方言的范围之内。这一分布区广泛的文化遗存彼此间的内部差别比较显著,可以分成几个大的区系,其中的山东地区自成体系,被称为“山东龙山文化”,或“典型龙山文化”。

      山东龙山文化的创造者是东夷人,在陶器风格、石器形状、墓葬特点等方面,都有别于今天河南郑州以西至关中地区的龙山文化。由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考古遗存中,可以窥见山东龙山文化在习俗、信仰等精神文化方面的特点,表明这个地区存在着历史、文化的共同渊源和传统。

      山东龙山文化的中心是沂蒙、泰山一带,但是分布并不局限于山东境内,东到黄海之滨,南至安徽北部的蒙城和江苏的徐州和高邮,西到河南永城、濮阳一带,北到河北大名、临西等地。有的学者认为,辽东半岛是山东龙山文化分布的最北界。(注:安志敏《略论三十年来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考古》1979年第5期。 )以上山东龙山文化的分布区,在汉语方言中分别属于官话方言的冀鲁官话、中原官话和胶辽官话三个次方言。

      龙山文化在不同的分布地有不同的类型,即使同属于山东龙山文化,也可以再细分为几个更小的类型。最初有人把山东龙山文化划为东、西两个类型,东面类型以潍坊姚官庄遗址为代表,称之为“姚官庄类型”,西面以梁山青固堆遗址为代表,称之为“青固堆类型”。(注:高平、吴秉楠《对姚官庄青固堆两类遗存的分析》,《考古》1979年第5期。 )80年代末有人设想以东经118度为界, 即从今天的费县和淄博市画一条南北向的直线,线东是广义上的半岛区,线西可以说是内陆区,东西两地的文化判然有别。(注:蔡凤书《山东龙山文化与同时期诸文化的关系》,《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1期。 )这个划分跟山东方言第一层次东西两大区的划分完全吻合。1985年,钱曾怡等《山东方言的分区》(注:钱曾怡等《山东方言的分区》,《方言》1985年第4期。)根据50年代山东方言普查和八十年代后补充调查的材料, 将山东方言划分为东西两大区:东部山东半岛,即广义的胶东地区共40县市为东区;西部70县市为西区。两区的分界可以从北部莱州湾南岸向南划一弧线,从寿光、青州、临朐、沂源、蒙阴、沂南直至莒南,这些地区及以东属于东区,弧线以西属于西区,包括鲁西北、鲁西南、鲁中和鲁南。山东方言东西两大区的划分,跟扬雄《方言》(全称《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所出现的地名组合“东齐”和“齐鲁”的对称正好相应。(注:参看丁启阵《秦汉方言》,东方出版社,1991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