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物质过程中“范围”成分与“目标”成分的区别

作 者:

作者简介:
杨国文,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杨国文,100732 北京市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原文出处:
语言研究

内容提要:

本文根据系统功能语言理论,考察了汉语物质过程中不同类型的宾语的“范围”属性和“目标”属性,给出了它们各自在物质过程系统中的位置,说明了物质过程中“范围”成分与“目标”成分各自在语义上和语法上的特点,并比较了汉语和英语之间相应的差别。从与动词的语义关系上看,“范围”成分和“目标”成分在过程中所具有的功能不同,对过程的依赖程度不同,各自受过程发展的影响也不同。从语法上看,除了在词汇类型和与前后成分的关系上的要求以外,“范围”成分和“目标”成分在能否进入“把”字式,“被”字式,以“范围”/“目标”为主位的过程说明式,以及以动作者为主位的“范围”/“目标”对比强调式方面,都表现出不同的潜势。文中给出的结论能够为我们设计计算机汉语生成系统提供必要的规则依据。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02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H14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263(2001)04-0008-10

      对汉语宾语的性质,不少语法学家作过深入的研究,如从意义的角度把宾语分成“处所”“时间”“方式”等不同的类(徐枢,1985,孟琮等,1987,李临定,1990,马庆株,1992(注:马庆株先生的分类与其他先生有所不同,增加了“数量宾语”和“虚指宾语”。)。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根据系统功能语言理论考察不同类别的宾语的“范围”(Range)属性和“目标”(Goal)属性, 确定其在物质过程系统中的位置,给出各自在语义和语法上的特点,说明汉语英语之间相应的差别,从而为计算机生成汉语句子提供规则依据。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系统功能语言理论对“范围”成分与“目标”成分的定义;“范围”成分与“目标”成分在汉语物质过程系统中的位置;汉语物质过程中“范围”成分与“目标”成分的语法特点。

      一系统功能语言理论对“范围”成分与“目标”成分的定义

      按照系统功能语言理论,小句(clause)被认为是最具意义的语法单位,有表达过程(process)的功能。从语义范畴分析, 一个过程通常由过程本身(动作,行为,状态等),过程参与者,及环境成分构成。因为功能不同,过程可以分为六种:物质过程,关系过程,心理过程,存现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Halliday,1985)。本文只涉及物质过程(Material Process)。物质过程是表示做某件事的过程,构成物质过程的动词通常是动作动词,包括较抽象的动作动词如“解散”“取消”等。因此我们也不妨把物质过程称为动作过程。

      Halliday对“范围”和“目标”作了如下定义:按照西方传统的及物性理论,(1)每一个过程都有动作者。(2)有些过程还有另外一个参与者,我们将其称为“目标”。…“范围”成分的主要功能是说明某一过程所涉及的范围或领域(Halliday,1985)。下面是Halliday在书中给出的实例。

      标有下线的成分是“目标”成分;斜体字部分为“范围”成分。

      1)Mary sailed the boat.(玛丽驾船。)

      2)The nail tore the cloth.(钉子划破了衣服。)

      3)The lion caught the tourist.(狮子抓住游人。)

      4)Mary climbed the mountain.(玛丽爬山。)

      5)Have a bath.(洗个澡。)

      6)Do a dance.(跳个舞。)

      关于物质过程中的“目标”成分,我们可以作如下提问:动作者对“目标”做了什么事?对“目标”成分本身来说,发生了什么事?但针对物质过程中的“范围”成分,不可能作同样的提问。“范围”成分可以是独立于过程的实体;也可以根本不是什么实体而是过程的同义语。“目标”成分是物质过程的一个参与者,它依赖于过程而存在;而“范围”成分从任何意义上说都不是物质过程的参与者,尽管它们从语法上看像是过程的参与者(Halliday,1985)。关于物质过程中的“范围”成分,英语和汉语主要有三点不同。第一个不同点从上面的5)、6)两例可以看出:过程bath和dance在此分别以“范围”成分的形式出现,而动词have和do没有实质性的词汇意义。英语的这一结构可以与汉语的离合词相对应(包括同源宾语)。区别在于,在汉语相应结构中,不是用其他没有词汇意义的动词引出过程,而是将动词与“范围”作为一个分离受限制的整体。这相当于Li and Thompson所定义的Verb-Object Compound(Li and Thompson,1981)。动词与“范围”成分之间可以插入表态助词,数量短语,或用以修饰“范围”成分的修饰语。如:“洗了一个澡”,“睡了两天觉”,“打了个漂亮仗”。关于物质过程中的“范围”成分,汉语与英语的第二个不同点是,英语的动词与“范围”成分之间经常有一个介词,而相应的汉语结构中则没有介词,动词和“范围”成分直接组合在一起。如:climb up a mountain(登山),climb aboard acar(上车),go to school(去学校),play on the piano(弹钢琴)。第三点不同是,英语中的一些用副词或介词短语实现的环境成分(方式,工具,目的,原因等)在汉语中不仅同样可以表示为环境成分,而且它们还可以直接跟在动词后面表示为“范围”成分。如:wrap(it)witha piece of paper (用纸包上)(包上纸);have a fixed deposit(按定期存)(存定期)。汉语的这种特点使得物质过程中的“范围”成分和“目标”成分更加难以区分。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能够找出区分二者的语义语法标准,这将在下面两节给予详细说明。

      二“范围”成分与“目标”成分在汉语物质过程系统中的位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