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汉语是一种形态不够发达因而语序显得格外重要的语言,但是,恰恰就是在这样一种十分 重视语序的语言中,却存在着一类特殊的句法结构——主宾可换位结构。述语动词或动词结 构通常被看作语句的核心,而相对于述语动词或动词结构,主语和宾语是两个主要的配项, 主位和宾位则是两个对立的句位。就大部分汉语语句而言,语序是相对固定的,主位成分和 宾 位成分或者根本不能相互置换,或者置换后会使句义发生根本变化。强调语序是汉语主要 的语法手段之一,也就是因为这种语序相对固定的语句是汉语语句的主体。同时,汉语也存 在着大量的可变序结构,主宾可换位结构可谓是其中变异程度最高的句法结构序列。在主宾 可换位结构中,在保持基本句义(注:这里所说的“基本句义”是指传统的形式主义语言学所说的语义,是句法结构所反映的客观场景,是句法结构的真值条件。“基本语义不变”仅指句法结构所反映的客观场景相同 ,而没有将完整的语义所包含的认知因素考虑在内。参阅5.2节。)不变的前提下,一个成分可以比较自由地在两个对立的句 位上 出现,句法关系对语义关系似乎没有明显的制约与映现作用,语序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对 这类特殊的句法结构,曾有学者作过研究或有过涉及,不过,对其内在的生成机制作出解释 的研究并不多见。应当说,主宾可换位结构是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一类句法结构。 主宾可换位结构有多种类型,而且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其作出不同的分类。不同类型的主 宾可换位结构既有相通的机理,也有不同的构造和功能。本文拟对主宾语可换位结构的一种 类型——主宾可换位动结式述语结构进行分析。 二 2.1 主宾可换位动结式述语结构是指以“动词+结果补语”的动结结构为述语成分,主语 和 宾语可在述语前后互换位置的句法结构。例如: A a.(1)老王喝醉了酒(2)酒喝醉了老王 b.(1)老师讲烦了课(2)课讲烦了老师 c.(1)大家吃腻了剩菜 (2)剩菜吃腻了大家 在分析上述结构时,人们通常将例句(1)看作施事成分作主语的常序结构,将例句(2)看作 施事成分作宾语的变序结构,即把例句(2)处理为施事宾语句。 从事理关系上说,例句A(2)的宾语成分与例句A(1)的主语成分同为句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 的发出者。把例句A(2)归入施事宾语句,显然是以宾语与动词可能具有的语义关系为着眼点 ,以充当述语成分的动结结构为前正后偏结构,结构中心是“动”而不是“结”的传统看法 为依据的。而实际上,传统看法早已受到质疑,并已在很大的程度上得到了纠正。 2.2 动结结构是汉语所特有的一种句法结构,对这种结构的研究在汉语语法学界一直备受 重视,可以说,从结构的内部构造到结构的外部功能,人们都已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同时 ,对这种结构的研究也是所生争议颇多、观点变化较大的一项研究。最为突出、集中的问题 就是有关如何看待动结式的结构中心的问题。所谓的结构中心应当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语 义中心,二是指句法中心。在一个语言结构中,语义中心和句法中心有可能是重合在一起的 ,也有可能是分离开来的。在动结结构的语义中心和句法中心中,尤以对后者的认识差异最 大。 2.2.1 动结结构是动补结构的一种,而从动补结构的命名中,便能看出人们对此类结构的 基本认识。“补”无疑是补充说明的意思,一般来说,起补充说明作用的成分只能是从属性 成分,而不可能是主导性成分。把包括动结结构在内的动补结构的前项动词看作结构中心, 把后项补语看作从属于结构中心的附加成分,一直是语法学界比较通行的看法。从《新著国 语文法》(黎锦熙)、《中国现代语法》(王力),到《汉语语法常识》(张志公)、《语法修辞 讲话》(吕叔湘、朱德熙)、《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丁声树等),再到被誉为汉语语法研究的 纲领性著作的《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吕叔湘),直至新近出版的《汉语语法学》(邢福义)等 ,无一不认为动补结构是一种前正后偏式结构。 2.2.2 较早对上述通行看法提出疑问,即提出“究竟哪个‘补’哪个”问题的是李临定先 生。李临定(1984)根据布龙菲尔德的向心与离心结构理论,给出了汉语偏正结构的构成成分 在整个结构中的地位的检测规则:“句子里边的一个双成分结构,如果省去其中一个成分, 保留另一个成分,保留的这个成分的句法功能未变,整个句子结构的性质也未变,同时整个 句子的语义关系是一致的,这样的成分是‘正’(中心语),否则是‘偏’。”以此规则衡量 动补结构,李临定先生得出了动补结构的结构中心是“补”而不是“正”的结论。持类似看 法,并对问题作出更为全面、深入的阐释的是马希文先生。马希文(1987)以“在一个句子( 或句式)里增加一些词以得到一个新的句子(或句式),而原有的词之间的语义关系维持不变 , 新的句子(或句式)就叫做原来句子(或句式)的扩展”为原则,对动结结构的扩展情况进行了 比较细致的考察,提出“N[,1]V[,1]V[,2]了”是“N[,1]V[,2]了”的扩展,而不是“N[,1][V,2]”的扩展 。在确定动结结构的结构中心时,李临定先生所采用的是一种“减式”检测法,马希文先生 所采用的则是一种“加式”检测法。“减式”与“加式”虽然测试程序和方式不同,但得出 的结论却是相通的。“动结式动词(本文限于‘结’非轻声的情况)中,在语法和语义方面起 主导作用的部分是‘结’而不是‘动’”,是马希文先生得出的主要结论。在李临定(1984) 、马希文(1987)之后,还有各类著述就动结式的结构中心是“结”而不是“动”的问题作过 进一步阐述。从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对动结结构的语义中心为后项的说法,人们比较容易 认同;但对动结结构的句法中心也有可能在后项的说法,似乎人们还难以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