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到《鹿邑太清宫长子口墓》报告(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周口市文化局:《鹿邑太清宫长子口墓》,中州古籍出版社,2 000年。) ,尽管我曾了解这座周初大墓的概况,看到过若 干材料,但其墓制规模的宏大,出土文物的繁富,仍然给我十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该墓出 土的青铜器群,品类众多,而且其中很大部分有同人铭文,恐怕只有著名的殷墟妇好墓等堪 与 伦比。这对于研究当时青铜器的组合至关重要。同时,这座墓的发掘始于1997年秋,到1998 年1月底才告竣事,报告竟能在这样短的时间内问世,也是我们应该表示感谢的。 太清宫墓青铜器铭文中,墓主自称为“长子口”,学者都联系到前些年黄陂鲁台山所出鼎 铭 的“长子狗”,这是完全正确的。但两者是否属于同一封国或族氏,出土地何以距离如此遥 远,尚存在难于说明的问题。本文想就“长子”提出解释,并连带讨论商末周初铭文内 类似的“中子”、“别子”,以就教于读者。 在商末周初青铜器铭文里,有时器主自称“子”、“孙”(注:李学勤:《四海寻珍》页21-23,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与该器所祀“父”、“祖” 等相对,如: 子。乃子[作]父庚宝
彝。 乃孙作祖己宗宝黹
。匚
。 祖日庚,乃孙作宝簋,用世享孝,其子子孙其永宝用。
这类例子,由于有代名词“乃”,意思明显。 太清宫器铭,最常见的是: 长子口。 其“子”字有两种写法,应系作器时间不同所致。一种写法,“子”的两臂一上一下,器 数较少,其中有的具有明显的长期使用的痕迹(如M1:92觥),铸作年代偏早。另一种写法, “ 子”的双臂同样上扬,器数较多,其中有的保存范土,似未经使用(如M1:86、225方觥), 铸作年代当晚(注:因报告未印出有关各器铭文全部拓本,“子”字写法暂不能详细统计。)。 有一尊二卣(M1:127、129、219),铭文较长,作: 长子口作
宗
。 “子”字写法为两臂上扬的后一种。由之可知,“长子口”是器主自称。 另有一对爵(M1:198、199),铭文作:
子口。 只是在“长”字下加了“口”旁。其“子”字属双臂上下的前一种,铸作年代应该早些。 一件扁足鼎(M1:43),有较长的特殊铭文: 子口寻作文母乙彝。 “彝”字模糊,偏在“乙”字左面(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周口市文化局:《鹿邑太清宫长子口墓》,中州古籍出版社,2 000年,图四二,1。) 。“寻”的意思是“重”,用作副词(注:李学勤:《续释“寻”字》,《故宫博物院院刊》2000年第6期;钟柏生:《释“
”——附释“寻”字在卜辞中的一种用法》,《中国文字》新26期,2000年12月。),在青铜器铭 文中罕见。 再有方鼎、四耳簋(M1:190、191、84、85)各两件,铭文仅有一个字: 子。 扁足鼎及以下这几件,“子”字写法也属于双臂上下的前一种。 对比这些铭文,可知“长子口”可以简为“子口”,也可迳省为“子”。我认为,这里的 “子”不是爵名公、侯、伯、子、男的“子”,而是亲称子、孙的“子”。“子口”正与“ 文母乙”对称。 “长子狗”一例也是同样。那是鲁台山M30出土的一件鼎(注:黄锡全:《湖北出土商周文字辑证》图版壹、二,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铭文为: 长子狗作文父乙
彝。 “长子狗”也与“文父乙”对称。 “长子”即首子或元子,如《史记·殷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