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文《尚书》多为可信的商周古文,主于记言,也有叙述、描写,属于口语化的书面语, 比较系统地反映了商周时期的语言风貌。 今文《尚书》具有不少词法特点。诸如:自称代词并非单复数同形,也不是像现代汉语那 样用增减词缀的方法来表示,而是用不同形态的词来表达。叹词和句首、句中语助词十分丰 富 ,句末语助词却十分贫乏,全书没有一个文言高频语气助词“也”;也没有常见的“邪( 耶)”和“与(欤)”(“乎”仅仅《尧典》有一个语例),疑问语气主要运用语气副词和疑问 代词来表示。(注:今文《尚书》的词法特点分别详见拙著《今文尚书语言研究》(岳麓书社,1996年)的《 自称代词及其特点》和《“者”尚未出现及类似“者”字结构的语言现象》、拙文《今文尚 书语助词研究》(《语言论丛》,1-18页)和《〈尚书〉无“也”字说》(《古汉语研究》 ,1994年第2期)。)研究证明:今文《尚书》也具有不少句法特点。本文主要概述对于今文《尚 书》宾语前置句、被动句、判断句和双宾语句研究的若干结论。 一 宾语前置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一)否定句宾语前置的不常见形式:主语+代词宾语+否定词+动词谓语。 否定句的否定词与前置宾语有极强的粘着性,而先秦文献语言否定词的位置一般是在前置 宾语之前,其句法形式为:否定词+代词宾语+动词谓语。今文《尚书》多数也是这一种句法 形 式,有12例;另外也有2例否定词在代词宾语之后: (1)尔时罔敢易法。(《周书·大诰》) 《尚书易解》:“尔时罔敢易法,尔罔敢怠弃时也,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故知此为正解 。”(注:周秉钧《尚书易解》,岳麓书社,1984年,164页。)“易法”,即“易废”,金文“废”多作“法”,二字古通用。“易废”,又作“废 易”,怠弃之义。“时”,“是”也,代词。否定词“罔”置于代词宾语“时”的后面。 (2)汝乃是不蘉。(《周书·洛诰》) 《白话尚书》译为:“您假如不努力办这些事。”(注:周秉钧《白话尚书》,岳麓书社,1990年,159页。)“蘉”,勉力,动词。“是”为“蘉”的前置宾语,置于否定词“不”的前面。 (二)介宾结构宾语前置的不常见形式:非代词宾语+介词。 (3)其惟王勿以小民淫用非彝,亦敢殄戮用乂民,若有功。(《周书·召诰》) 《尚书正读》:“殄戮用乂民者,犹言用刑杀治民也,倒文。”(注:曾运乾《尚书正读》,中华书局,1964年,198页。)“用”是介词,“殄戮 ”是介词宾语。 文献语言中,疑问代词的宾语前置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指示代词的宾语前置时或有之 。如《周书·牧誓》:“是以为卿大夫。”“是以”即“以是”。而非代词的宾语前置却较 少见。 (三)叙述句宾语前置的不常见形式。 主要表现在叙述句宾语和动词谓语间不用结构助词的宾语前置,有三种句式。 1.代词宾语+动词谓语。 (4)民献有十夫予翼。(《周书·大诰》) 《尚书释义》:“献,贤也,此谓贤者。十夫,十人也。翼,辅助也。予翼,辅予也。” (注:屈万里《尚书释义》,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4年,109页。) 2.名词宾语+动词谓语。 (5)天明畏。(《周书·大诰》) 孔传:“天之明德可畏。”(注:清·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79年影印本,199页。)蔡传:“天之明命可畏。”(注:宋·蔡沈《书集传》,清光绪庚寅季夏桂垣书局刊本,卷四,42页。)“天之明德”和“天之明命” 皆为“畏”之宾语。《尚书易解》:“天明畏者,畏天命也。”(167页) 3.惟+名词宾语+动词谓语。 (6)惟曰我民迪小子惟土物爱。(《周书·酒诰》) “惟土物爱”即爱土物。《尚书今古文注疏》:“汝封当爱惜土地所生之物也。”(注: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中华书局,1986年,376页。) “惟+名词(名词性词组)宾语+动词谓语”式还有省略动词谓语的变体。例: (7)今王嗣受厥命,我亦惟兹二国命,嗣若功。(《周书·召诰》) 《尚书易解》:“惟兹二国命,惟兹二国命是监也,蒙上文‘监’字而省。”(206页) 今文《尚书》上述特殊词序形态都不是孤立的语言现象。比如叙述句宾语和动词之间不用 结构助词的宾语前置有21例,似乎已形成规则,而且其例多在可信程度比较高的《周书》部 分。 “代词宾语+动词谓语”式的代词宾语主要是近指代词“是”,凡8见,皆出现在四字句中 。例如《周书·牧誓》的“是崇是长,是信是使”。《诗经》也有不少这样的“是+动词谓 语”式。不少学者认为当时的代词“是”作宾语必须前置。研究证明:这或许是“惟+代词 宾语+动词谓语”的省略形态,省略原因是囿于句式的字数限制。“惟+名词宾语+动词谓语 ”式是叙述句的主要宾语前置形态,甲骨文中就已出现(“惟”写作“叀”、“隹”),今 文《尚书》出现10例,应该是这一宾语前置形态规则化的反映。后来,这一形态又发展为 “惟+名词宾语+是/之+动词谓语”式。汉魏时,又演变为“惟+动词谓语+名词宾语”的宾语 后置式。宾语前置中的“惟”是一个范围副词,“放在前置宾语的前面,表示前置宾语的单 一性、排他性”,具有强烈的特指色彩。这一种宾语前置形态可能导源于口语。口语为了修 辞的某种需要,强调宾语而宾语前置,这在现代口语中也是屡见不鲜的。然而书面语言缺乏 口语语言表达的特定语境,缺乏诸如神色、手势等非语言表达手段,宾语前置可能造成文句 晦涩 难明,于是在发展中又增加了结构助词“之”、“是”等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语言发展到 宾语后置,“之”、“是”等亦随之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