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概述 成都话指现在居住在成都城区内(注:指现在成都市锦江区、成华区、武侯区、青羊区和金牛区的城区部分,不包括区属乡、 镇和市属其他县区。)的成都本地人所操的方言,属于现代汉语北方方言中的 次方言之一——西南官话。成都是四川省首府,是祖国西南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成都话是西南官话的代表[1](128页),对周围地区的方言有着重要的影响(注:成都周围的市、县(例如崇州、都江堰市和新都县等地)的方言近年来有向成都话靠拢的 趋势。)。 20世纪初以来,成都居住的人口相对稳定,没有大规模的移民。其中有三次集中的人口迁 入。一是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避难入蜀的各省人口,抗战后大部返回原居住地,由于 留居时间短暂,没有对成都话留下什么影响。二是解放初期(1950年)大批南下军队和干部进 入成都,其后大部留居成都,至今近半个世纪。但由于他们来自不同省份,方言各异,也未 能给成都话带来明显影响(注:在成都城区生长的当年南下干部的子女(今已是中年人)都讲成都话,与成都本地人没有 差别。)。三是60年代初随工厂迁入成都的北方工人和技术人员,数量 相对较少,随厂定居成都东郊,也未给成都话带来影响。因此,成都话在20世纪中、前期(2 0—70年代)的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呈相对稳定的状态。 文革以后,特别是8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繁荣,成都和外界的交往急 剧增多,加之广播、电视(特别是后者)的普及,以及全国统一的中、小学普通话教学,这些 因素都日益强烈地影响着成都话。成都话语音在20世纪中、前期的那种相对稳定的局面被打 破了,成都话语音正在经历一个明显的变化的时期。也许,现在还刚刚只是这个时期的开始 。 本文着重考察成都话语音变化现象,并与相应的普通话语音相比较,以期找出影响成都话 语音变化的因素及规律。 本文成都话的语音材料来自下述三个年龄段的成都本地人的成都话发音。 1.老年:现年65—75岁的成都城区居住的本地人。即约出生于1922—1932年之间,年龄相 当于作者(注:作者现年40岁,自幼成都居住。)父母一辈的人。他们的语音可代表20世纪前期成都话的语音,其语音多保持不变 (注:这个年龄段的语音代表的时期似乎还可前移。作者的外祖母1900年生,自幼成都居住,1 995年去世,其语音与这个年龄段没有什么差别。)。本部分资料参考了《成都语音的初步研究》[2]。 2.中年:现年35—45岁的成都城区居住的本地人。即约出生于1952—1962年之间,其年龄 相当于作者的同辈人。他们的语音可代表20世纪中期成都话的语音。其语音在普通话影响下 略有变化。 3.中学生:现年13—16岁的成都城区居住的本地人。即生于1981—1984年之间,年龄相当 于作者子女一辈的人。其语音受普通话影响最大,可代表20世纪末成都话语音的变化趋势。 成都话声母(包括零声母)20个:p巴、p怕、t多、t拖、k怪、k快、m妈、n利怒、泥宜、 η安、f夫、s思师、z日、西、x花、ts资知、ts慈持、t基、t欺、φ鱼衣。 成都话韵母36个:思、r儿、a啊、o窝、e德、ai哀、ei配、au熬、u抖、an安、n 恩、aη昂、0η翁、i衣、ia牙、ie爷、iai解、iau舀、iu忧、ian烟、in音、iaη央、u 屋、ua蛙、ue国、uai歪、uei威、uan晚、un温、uaη汪、y鱼、yo药、ye月、yan圆、yn 云、yoη拥。 成都话有4个声调:阴平(55)、阳平(21)、上声(53)、去声(213)。本文依次用右上角的1、 2、3、4表示成都话和普通话的阴、阳、上、去4个调类。 二 成都话的语音变化 本节收字的方法是:对照《成都语音的初步研究》的字音表,将其中读音发生变化的字选 出,并选择部分原来与之同音而未变化的字作为比较。本节将成都话中有代表性的、常见的 读音发生变化的字,按声母、韵母或声韵配合的关系分组列表(注: A.在成都话中原有两读的词不看作变读,例如“角(ko[2],tyo[2])”、“肉zu[2]、 zu[4])”等等;B.有变读、但其声韵变化在同类词中属个别现象的词,见本文3.2.1。)。表格“原读”栏中的音代 表该词成都话原来的读音(注:与“老年”读音同。),“变读”栏中的读音表示该词的成都话变读,“普通话”栏中 的音表示该词的普通话读音。“原读”栏和“变读”栏相配合,加以若干符号,分别表示前 述三个年龄段的人不同发音情况。
共有下列五种情况。 1.如“威”字,表示老年人(下称“老年”)、中年人(下称“中年”)和中学生(下称“学生 ”)全读作成都话原读音(注: “成都话原读音”下简称“原读”,“成都话变读音”下简称“变读”,“普通话读音 ”下简称“普读”。),即“原读”栏中的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