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上古音有复辅音声母这一假说,自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提出来以后,中外学者不断探索 , 这一假说已为越来越多的语言事实所证明,业已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在这以后相当长的 一段时间里,学者的注意力相对集中在探究上古汉语复声母的种类上。有一个问题,学者尚 无暇顾及,那就是:汉语复辅音是如何形成、发展的? 上古汉语复辅音的早期面貌倒底是怎样的?近年来有学者试图对此进行探讨,Bodman(1980) 把上古汉语塞音加流音声母分为两大类:Cr-、Cl-,C-r-、C-l-,在此基础上,潘悟云教授 (1987)认为,“不妨暂时假设前一类是真正的复辅音;后一类的塞音部分很像南亚语中的前 加音,是音节弱化的结果,往往导致脱落。”这给复辅音来源的探索带来了希望。笔者对这 个问题也曾有过较长时间的思考:黄树先(1993:29)有一个推测:“汉语受方块字的限制, 要判断汉语动物词前缀哪个缩减,哪个保留完整,还难以遽断。不过,汉语许多动物词的复 辅音有些是由前缀发展而来的,前一个音节韵母脱落,和词根结合在一起形成复辅音,如‘ 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考察复辅音时,我们应该考虑到着一点。”几年以后,我们仍 然坚持这个观点,在一篇讨论汉语“马”字古音的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马’在藏缅 语中,有一个词根*ra,*s-,*m-,*b-,*g-,都是前缀。词根加上这些前缀,可以有*s-ra ,*m-ra,*g-ra,*b-ra,等形式;还可以有双重前缀*m-g-ra,g-m-ra;甚至三重 前 缀:*m-b-ra。*m-b-ra后来发展成复辅音*mbra。按这个思路,*mbr-也就不是最早的 形式,倒是后来形成的。这个观点我在1993年的一篇文章里已经提出来了。”(黄树先1998) 问题是很谨慎地提出来了,限于当时的条件,并没有很好地展开讨论。 近年来,有学者先后提出汉语复辅音声母来自两个音节的缩减。笔者所见,有以下几家: 潘悟云教授(1995)认为:“在原始的华澳语中有许多词是多音节的,就象现代的印尼语一样 。后来,有些词的词义重心转移到其中的一个音节上,其他音节就发生了虚化。大多数的双 音节词是前一个音节发生虚化,虚化比较彻底的就成为词头,而且音节发生弱化,成为前冠 音。前冠音的继续发展,可能是失落,也可能是与主要音节的声母结合成复辅音。”1999他 又非常全面地对整个汉藏语的次要音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里所说的次要音节,和国内民 语界所说的弱化音节相当。吴安其先生(1995:21)认为:“古汉语*dr-、*gr-、*kr-、*pr- 等声母可能是首音节和第二音节辅音缩减而来的”;一年以后,吴氏又说:“推测上古期间 古汉语的一些复音词单音节词化,主要演变模式是前面音节的失落,也有音节的缩减。”( 吴 安其1996:20)倪大白先生(1996:12)比较了侗台语复辅音的来源,并指出:“侗台语复辅 音声母来源的探索,也为汉语古音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上古汉语存在复辅音,比 上古更早的太古汉语、远古汉语又是一番什么面貌?先秦的复辅音和声调是否也是由早期黏 着型的多音节词演变来的呢?”这些学者也没有时间对汉语复辅音声母的来源来展开充分的 讨论。 严学宭先生(1990)认为“原始汉语的音节结构是基本结构前后附加具有构词构形功能的多 音节形式。”严先生的多音节的解释和上面几位先生的多音节稍有不同,但肯定前上古汉语 有 多音节词,复辅音声母来自多音节词却是一致的。 有鉴于此,我们收集了一些材料,拟对上古汉语复辅音的来源作一个较为全面的说明。 本文的汉语上古音采用郑张尚芳-潘悟云体系(郑张尚芳1983、1987;潘悟云1992、1999): 韵部为六元音系统:a(鱼),e(支),i(脂1),(之),u(幽),o(侯),ak(铎),ek(锡),ik (质1),k(职),uk(觉),ok(屋),a(阳),e(耕),i(真1),(蒸),u(冬),o (东),al(歌1),el(歌2),il(脂2),l(微1),ul(微2),ol(歌3),at(月1),et(月2) ,it(月2),t(物1),ut(物2),ot(月3),an(元1),en(元2),in(真2),n(文1),un( 文2),on(元3),aw(宵1),ew(宵2),ow(宵3),w(幽2),iw(幽3),uw(幽5),am(谈1),e m(谈2),im(侵1),m(侵2),um(侵3),om(谈3),ap(盍1),ep(盍2),ip(缉1),p(缉2) ,up(缉3),op(盍3)。中古一二四等来自上古长元音,三等来自上古短元音(郑张尚芳1987) 。上古汉语音节除单音节外,还有不少双音节:双音节词,前一个音节可以弱化,成为一个 次要音节。次要音节用小圆点表示(潘悟云1995、1999)。 汉藏语的复辅音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辅音结合得比较紧,我们称之为甲类复辅音 ;另一类辅音之间结合比较松散,实际上是辅音丛,我们称之为乙类复辅音(潘悟云1995,1 999)。汉藏语其他语言中的复辅音也可以分成这麽两大类:羌语的复辅音由甲、乙两大类构 成:“羌语复辅音一般只有二合的,没有三合的。复辅音一般分两种类型,一种是前置复音 加基本辅音构成,本文称为甲类;一种是基本辅音加后置辅音构成,本文称为乙类。”“一 般说来,甲类复辅音结合得较松,乙类复辅音结合得较紧。”(刘光坤1997:25,26)本 文认为,上古汉语中结合得比较紧的甲类复辅音,来自双音节的缩减;结合得比较松的乙类 复辅 音,多来自前缀音加基本辅音。 本文先考察来自双音节缩减的上古汉语复辅音声母。在考察汉语复辅音来源之前,首先要 对 上古汉语的音节结构作一番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