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转述现象的认知语用分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复旦大学

原文出处:
外语教学与研究

内容提要:

本文主要以语言转述现象的认知语用特征为研究对象。与传统上根据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 分类范畴界定转述现象的方法不同,本文把涉及“另外一个声音”的任何语段都视为语言转 述。传统研究大多关注语言转述的句法变化和文体语用功能,而本文试图考察的主要是转 述现象中与认知有关的那些方面。文章通过对包括英汉两种语料交际实例的分析,提出由于 语言转述是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它们只有在语用知识的有关理论框 架内才能得到合理解释。对语言转述现象的认知语用分析表明,转述语言的意义及其意义结 构可通过认知机制来加以解释。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02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引言

      有关语言转述问题,中外很多学者做过广泛研究。他们或是从句法学角度探讨直接引语怎 样通过语法形式的转换变为间接引语(Quirk 1985);或是从标志转述的动词入手,考察动词 涉及的结构(Dixon 1991),而对于结构是否包含独立的转述从句并不做过分强调(转引自Tho mpson 1996:503)。Halliday(1994:250-273)运用“投射”(projection)对独立转述从句( 即投射从句)进行了专门描述。他区分了命题(propositions)(如陈述句及疑问句的转述)和 建议(proposals)(如命令及施舍(offers)的转述)这两种转述类型。前者由that-从句 和wh-从句实现;后者由to V小句实现。他还提出了“嵌入式投射”(embedded projection) ,即投射从句通过位移可发挥名词词组的功能。应该说,Dixon和Halliday已经摆脱了拘泥 于转化时句子结构和语法形式(如代词,时态,时间状语)变化的传统做法,转向了从语义角 度来解释语言转述问题。而且,由于考虑到了一些非规范转述形式,使得在篇章分析中有其 明显优势。随着语用学和话语分析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外学者把注意力投向语言转 述的语用和篇章功能方面(Coulmas 1985;Tannen 1989;Baynham 1996;Thompson 1996;申丹1 991;辛斌1998;贾中恒2000)。Tannen(1989)探讨了口头交际中引语的会话功能,并把转述 引语称为“建构的对话”(constructed dialogue)。Baynham(1996)建议根据具体的语篇和 语境研究转述引语。申(1991)关注文学作品中引语的表现形式及其功能。辛 (1990)通过分 析新 闻报道中转述语言的语篇语用功能,对报道者如何运用它们传达自己的观点进行了考察,但 他主要从批评语言学的角度分析新闻语言结构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权利关系。贾(200 0)关注的仅仅是对引语(reported speech)起着引导、介绍作用的转述导引语(reporing spe ech)及其语用功能,但其中提到了“引语本身……只要具备一定的语境因素,其潜在的某些 言语行为就可能被激活”。可见,他注意到了语言转述过程中与认知心理有关的方面,但没 有从理论上做更深入的探讨。语言交际过程实质上是一种认知过程。认知语用学在解释语 言现象时主要通过认知(即社会心理因素)来分析大脑中知识结构和知识结构中诸成分的连接 倾向,并把类似倾向看成是某种有相当或然程度的语法关系(熊学亮1999:2)。本文重点从 认知语用学这一角度,对英汉语中的转述现象加以重新考察,试图寻找出与之有关的认知活 动规律及其特点。

      二、对语言转述的重新界定和分类

      过去对转述语言的研究大都没超出Leech & Short(1981)划分的五种类型。它们是:间接引 语或间接思想(Indirect Speech/Thought);自由间接引语或自由间接思想(Free Indirect Speech/Thought);直接引语或直接思想(Direct Speech/Thought);自由直接引语或自由直 接思想(Free Direct Speech/Thought);语言行为或思想行为的叙事转述(Narrative Repor t of Speech/Thought Act)。但由于这种分类模式主要是针对文学语篇而构建,所以在分析 其它类型的语篇时,其有效性和实用性难免会打折扣。Thompson(1996:505)就指出,对于 自我转述的使用和转述者对其转述内容的评价这些很重要的方面,上述模式没有给予足够的 重视。因此,他一改传统根据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范畴对转述语言进行定义的方法,从语言 功能角度,把许多过去一般认为与转述话语没什么联系的语言用法也纳入其研究范围,并把 它们统称为“语言转述”(language report)。其定义是:如果说话人或写作者以某种方式 标志出篇章里出现了“另外一个声音”(another voice),那么源于该声音的任何语

      段( 其表现也可能是隐蔽或模糊的)都可称为语言转述(Thompson 1996:506)。由于认知语用学 方法也“把关注点放在语言使用中话语的功能,而不是其结构上”, 因此本文基本上沿用 这个定义。但为了更全面地考察与转述现象有关的认知特征,我们对上述定义进行了必要延 伸。我们认为,语言转述还应包括那些从话语一开始生成就源于另外一个声音的语段,而不 仅限于Thompson所说的在语篇推进中插入另外声音的情况。例如以下标语:

      (1)欢迎外商来开发区投资!

      人所具有的认知灵活性(cognitive flexibility)不难使我们理解此标语表达的可能是当地 政府部门(另外的声音)的意思。这里,标语设计者只不过是对上级的指示进行了转述。其实 ,类似实例,我们在广告和宣传标语中经常会遇到。翻译在某种程度上也具有这种转述性质 。译者的任务就是要把原语作者的话语转述给译语读者。因为这涉及到了译者的二度创作问 题,所以处理起来更为复杂。对此现象这里暂不做详细介绍,下面会结合实例进行分析。基 于上述想法,笔者拟把所有涉及“另外一种声音”的语段全部归为语言转述范畴。据此定义 ,我们可把语言转述过程中可能的声音来源分为五大类(英语例句取自Thompson 1996:507- 51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