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播学实证研究的进步与不足

——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传播学实证性研究报告的统计分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陈昆玉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邮编:430074 江宇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邮编:430074

原文出处:
当代传播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6
分类名称:新闻与传播
复印期号:2002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自1978年起,我国从国外引进了作为社会科学分支的传播学,也引进了传播研究的科学方法。20多年来,实证研究在我国新闻传播学界从无到有,逐渐发展和进步。本文力图考察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国期刊上公开发表的运用了大众传播实证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的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因为我国没有专门的传播学期刊,为了便于整理和分析,本文选取的样本是新闻类期刊《新闻大学》、《现代传播》和《新闻与传播研究》,将上面发表的运用了大众传播实证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的论文作为统计依据,从一个侧面来观察中国传播学实证研究发展和进步的现状,对其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探讨。选择依据是这3份新闻期刊多次入选“新闻核心期刊”,学术性浓厚,而且注重传播学方面的研究,所刊登传播学方面的论文无论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来说都优于其他新闻学方面的期刊。统计年限为1990-2001年。

      统计与分析

      (一)实证性研究报告的数量

      据统计,《新闻大学》《现代传播》和《新闻与传播研究》3份新闻类刊物12年内共收录了80篇传播学实证性研究报告,其中不包括国内编译的外国的研究报告和少数不属于新闻与传播研究范畴内的研究报告。由于1993年《北京广播学院学报》(现为《现代传播》)第2、4、6期未找到,对统计数据产生一些影响。

      1、分刊物比较

      12年中,《新闻与传播研究》刊登的此类论文,共有40篇,占总论文数的50%;《新闻大学》共25篇,占总论文数的31.2%;《现代传播》共发了15篇,只占18.8%。刊登论文数量可能与刊物的定位有关。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在20世纪80年代初与首都新闻学会调查组共同举办了我国第一次受众调查,编辑了我国最早的一本介绍有关传播学的书籍——《传播学(简介)》,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传播学座谈研讨会。当时社科院新闻研究所以研究新闻史料为主的《新闻研究资料》上刊登了一些传播学的研究报告。1994年《新闻研究资料》改名为《新闻与传播研究》后,传播学的论文多了起来,其中实证性的研究报告也有大幅度的增加。

      复旦大学新闻系是大陆最早介绍传播学的院校,它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传播学进行研究,1984年美国学者W·赛费林在复旦开设传播学课程。所以《新闻大学》也刊载了较多的实证性调查报告,但由于学院派色彩的浓厚,理论性方面的论文更多一些。

      《北京广播电视学报》在20世纪90年代初定位为广播电视刊物,前期所刊登的研究报告主要是对广播电视等媒介方面的调查。1995年更名为《现代传播》后,强调以社会文化为大视角切入传播领域,进行学术研究。议题也主要集中在传播定义和功能、传播与文化、受众需要和权益等方面,理论色彩非常浓郁,所以不偏重于实证性报告。

      2、分年份比较(见表1)

      表1:

      

      据以上的曲线图,从1990年到2001年,研究报告的数量增减是波浪形起伏的,从总体来看,有缓慢上升的趋势。

      黄旦、韩国飚在1997年对我国主要新闻学杂志上发表的传播学论文作了内容分析,得出了1989年到1992年是低谷时期,1993年到1996年是高峰时期的论断。而在我们的统计中,1990到1992年实证性传播学研究报告数量增长得很快,1992年出现一次小高峰,可能与1992年中国传播学的研究又热起来有关。1993年至1996年,研究处于缓慢上升时期,研究报告数量有所回落,这与上面黄旦等人的结论刚好相反。而在文献搜索与查找时确实发现这4年有关传播学的论文大大增多,原因之一可能是人们开始加重传播学的理论研究,而对务实性的实证研究有所忽略吧。1997年以后继续呈现波浪形上升。

      (二)研究的主要范畴分析(见表2)

      表2:

      

      从统计中可以看出,受众研究在1990-1999年所占的份额最大,占33.3%。新闻媒体逐步走向市场后,如何吸引受众,如何开拓受众市场以保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成为媒介考虑的首要问题,媒介发展必然要增强受众意识,了解受众需求。所以受众调查迄今仍受到广大研究者的关注。

      传播内容分析在最初10年中居于第二位,2000年后来居上,整个12年间反而它的比重是最大的,占了32.5%。内容分析是大众传播研究运用最多的一种方法,内容分析广泛使用于描述传播内容,检验信息源与由此产生的信息特征之间的关联性,将媒介内容与“现实世界”比较,评价特殊社会群体的形象,建立媒体效果研究的起点。

      媒介分析居于第三位,占18.8%。尤其是2000年和2001年两年刊发的最多,而且除了对传统媒介进行分析外,还有了关于网络等新媒介的分析。

      传播环境分析与效果分析频率持平,都是8.7%。媒介分析和传播环境分析的实证调查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逐渐出现,但效果分析似乎在90年代后期没有多大进展。

      控制分析是最少的,只占6.3%,说明了我国对于大众传播控制分析这一块关注太少,分析也极为薄弱,有待于进一步开展研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