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当代电视的大众文化特征

作 者:
隋岩 

作者简介:
隋岩 国际关系学院

原文出处:
当代电视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6
分类名称:新闻与传播
复印期号:2002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在西方发达社会,大众文化的兴起,正是以电视的发明及与之相伴的电视文化的流行为发轫。在当代中国,在这场渗透到全社会每一个角落的大众文化浪潮中,电视文化一马当先,成为大众文化的主帅,是大众文化占领中国民众精神生活的典型,构成了当代中国文化时尚的主潮。本文试对电视文化的大众文化特征进行一番客观、理性的审视,并阐述笔者的一己之见。

      社会性与大众意志特征

      从表层上看,大众文化张扬着大众的意志,而电视文化广泛的社会性正好适应了大众文化的这一需求,似与大众意志相辅相成。

      至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已拥有经国家、政府有关部门正式批准成立的无线、有线电视台3300余家,约为美国电视台的3倍、日本的25倍、英国的260倍;电视机的销售量超过3亿台,观众覆盖面达10亿人以上,成为全世界名副其实的电视第一大国。电视收看极大地覆盖、影响着当代中国社会,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所谓收看电视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是指这种收看行为已成为大众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一种生活方式,与生活本身发生着密切的联系,与现实社会发生着相互影响作用,具有广泛的社会性,突出了电视文化收看作为一种社会活动所激发的复杂的社会现象意义。由此,电视文化同大众日常生活需求和满足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大众意志直接地成为电视文化的大众文化表征之一,并呈现出电视文化与大众意志互动的发展趋势。

      一方面,大众日常生活中的感性需要往往决定着其具体的文化选择,即大众的日常生活意志制约着电视文化的发展,对电视文化在内容选择、价值取向、表现形式等方面发挥着极大的影响,促使电视文化在自身的发展中必须尊重大众的存在、重视大众的接受、关注大众的需求。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大众意志的构成内涵及其现实取向中,某些非理性成分,如享乐性、随意性、平面性等,对理性价值也产生了抑制作用,在大众文化的浪潮中,以理性为本的文化形式失去了市场,以娱乐为主要功能的“柔性文化”畅行无阻,如洪水泄闸,泛滥在电视文化上,则表现为大众日常生活意志的过度张扬和精神崇高性的相对淡化。

      另一方面,在信息爆炸的当代,社会对于电视文化这种大众媒体、影像传播的文化形态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电视文化不仅丰富了大众文化生活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在日常生活层面上成为现代社会大众生活中极其重要的存在力量,而且制约着大众的现实想象和生活追求,成为大众生活选择的参照系,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大众的价值取向,深刻影响、甚至培育着大众意志。不仅如此,电视文化的现代传播方式——传递的即时性、覆盖的全面性,也使大众意志进一步得到巩固和扩大。然而,由于电视文化过于注重日常生活的具体感性满足,过于展示物质享受的现实诱惑,以轻松化的娱乐、程式化的复制、无深度感的媚俗,抚慰甚至麻木着在现代压力下、商业竞争中疲惫的大众心灵,迎合着非理性的大众意志和文化市场化的要求,从而促使大众意志中的感性价值无边膨胀。

      世纪之交的中国电视文化与大众意志同步发展,可以说,大众意志引导着电视文化的发展方向,电视文化对大众意志中的感性追求推波助澜。在这种互动过程中,操纵一切的始终是“商品经济中那只看不见的手”,它不仅使电视文化的社会性成为展现大众意志的基础和手段、使大众意志滑向享乐主义、消费主义,而且也赋予了电视文化以商业表征。

      追求收视热点与商业化特征

      在深层上,商业利益是大众文化的根本追求,而电视文化极尽制造收视热点之能事,目的也是为了实现商业利润,利润追求成为操纵电视文化的“看不见的手”,商业性是电视文化隐含的大众文化特征之一。

      西方学术界认为,大众文化从来不是大众自己所为,而是政治和商业机制自上而下强加给大众的,其目的或是为社会控制,或是为追逐最大利润。中国的大众文化是市场经济的直接衍生物,市场经济保证了它的生命力。电视文化表面上看起来是张扬大众意识形态,实际上则是坚持市场经济的立场,对它进行支配的是投资与回报的市场规律和利益原则,尽可能大的利润诉求是其终极目的。实现这一目的的最有效手段就是制造收视热点,以提高收视率。

      所谓电视文化的收视热点性,是由于电视文化与社会生活之间联系、互动的经常性、强烈性、密切性而不断制造着社会热点,并被大众收视。在当代多元社会里,全社会同看一部小说、同读一首诗歌的时代已经远去,较之于电视文化,任何一种艺术形态,都很难形成社会热点现象,对社会产生广泛强烈的影响。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不一定每天都阅读,却每天都会收看电视,这种接受的日常性促使电视文化的很多具体内容,某一部电视剧(如《贫民张大嘴的幸福生活》等)、某一部专题片(如《在日本留学的日子》等)、某一次体育比赛的电视直播(如甲A足球联赛等)、某一条电视新闻(如关于申奥成功的新闻等)、甚至某一首歌曲(如《常回家看看》等),等等,都有可能成为某一时期内的收视热点。这种热点性当然是以社会性为存在的基础,不具有社会性,这种热点性也就失去普遍意义;只有成为热点,才会被广泛关注,产生商业价值。如某种社会热点,既可能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影响电视文化,也可能原本就产生于电视文化,是通过众多观众的收看而形成热点的,为大众所关注,参与人们的生活选择,在相当大范围内对大众的某些商业行为发挥直接的作用,形成或直接或潜在的商业价值,从而为电视文化的制作者创造直接或兼接的商业利润。

      利润的追逐已成为当代中国电视文化中不争的事实,当年的《渴望》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商业效益;自始之后,每年几百部的电视剧则大多是从一开始就以商业利润为制作目的,最典型的范例当属《还珠格格》不菲的价格;各种名目繁多的评奖活动,也永远与商业企业联袂同台——当企业的总经理走上荧屏把奖杯送到获奖者手里时,企业的广告效益也同时得到了实现,这意味着金钱代替了文化认同,并获得了合法的权威,可以为文化颁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