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制亲近性文本:跨文化有效传播的重要基础

作 者:

作者简介:
杨保军(1962-),男,陕西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北京,100872

原文出处:
国际新闻界

内容提要:

本文从精神文化传播的文本角度提出,创制“亲近性”文本是实现跨文化有效传播的重要基础。这种亲近性主要是指:文本的表达方式与文化解读者期望的方式相一致,与其思维方式相一致,与其解读心理相一致。


期刊代号:G6
分类名称:新闻与传播
复印期号:2002 年 0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206

      [文献标识码]A

      不同文化的客观存在,不同文化的优劣短长,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传播、交流、融合、竞争和冲突,始终伴随着人类文明史的发展过程。跨文化传播的实践源远流长,能够自觉的人类也早已对跨文化传播现象作出了各种各样的思考和探索。在当今世界,前所未有的经济全球化浪潮,既造就了跨文化传播的新机遇或新时代,为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文化传播与交流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同时也要求和呼唤尽快提升跨文化传播的整体水平,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跨文化的传播交流,特别是跨民族国家间的文化传播交流(这也是本文针对的主要对象),在我们的世界已经变成“地球村”的时代,在整个人类各民族国家变得谁也离不开谁的时代,在人类不得不以自己类的整体力量来共同解决自己所面临的纷繁复杂的各种严峻问题时,已经摆上了整个人类的议事日程。而如何才能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传播,比较充分地实现人类各民族国家文化成果的共享和分享,更是全世界知识分子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从精神文本的创制(创造制作)角度,提出了一点儿看法,就教大方,敬请批评指正。

      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文化传播与交流从大的方面说,包括物质文化交流和精神文化交流,而在物质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之中灌注着精神文化的内容,同样,在精神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之中也反映着物质文化的实际情况。因此,可以说,不同文化之间的传播与交流,在物质与精神层面上,实质上总是一体的,仅仅是表现方式有所差别而已。但就实际情况而言,物质文化的传播交流与精神文化的传播交流,由于所要求的条件的差别,并不总是同步的。物质文化的直接交流有时并不能够造成精神文化的深层交流,而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真正理解和交流,必须建立在精神文化的深层交流基础之上,因此,如何使不同民族国家间的文化传播与交流在精神层面有效地进行,在跨文化传播学研究中应该是核心问题之一。

      任何形式的文化交流都依赖于一定的传播媒介,精神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实现,在通过一定的媒介进行时,还要依赖于一定的文本。文本,是一般语言学、解释学、符号学、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经常使用的概念,狭义上来说,“它指的是由书写而固定下来的语言,但它又不是写下来的零散的语句,它是言语的作品,是一个构造起来的整体”(注:夏基松主编:《现代西方哲学辞典》,第96页,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从广义上来说,文本是“指各种历史遗迹,人的行为、传统、历史等等”(注:夏基松主编:《现代西方哲学辞典》,第96页,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我们这里所说的文本,是在狭义上使用“文本”这一概念,指的是负载精神文化的作品,不过不限于主要以文字语言符号构建的图书作品,还包括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制作传播的声像作品、多媒体作品等。在人类社会从总体上正在步入知识社会和信息时代的宏观大背景下,民族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也已经进入“全文本”时代,即任何一种技术手段可以创造制作的精神文本,都能够成为人类进行文化交流的文本,而全球互联网的建成,已经、正在和将会成为优势最为明显的文化传播交流媒介。

      精神文本在文化传播与交流中地位与作用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所保存下来的重要文明成果,更多的是精神文本的形式,而不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因此对精神文本在文化传播中的特殊地位与作用我们无须做过多的论证。

      站在现代社会的平台上,我们可以大胆地说,精神文本在跨文化传播与交流中,是永久的“轻便车”,是不朽的流通“纸币”,是永恒的文化信息载体。精神产品(就是文化传播学所讲的文本)在当今世界,是绝对的跨文化传播与交流的核心中介。这一点,在现代传播技术革命飞跃发展的情况下,也变得异常的容易。

      精神文本在跨文化传播中特有的地位和作用,提醒人们必须认真研究这样一个非常实际而有意义的问题:

      什么样的精神文本更有利于跨文化传播与交流的有效进行?

      这里,我们首先对有效作出简单的说明。所谓有效,就是传播者的传播目的在受众(受传者或解读者)身上得到了预期的反应,取得了期望的效果。一种传播只有致效,才能算做是真正的传播。追求有效传播是任何传播者最基本的目标。

      跨文化传播,要想达到如此效果,需要具备许多条件,比如不同民族国家间的政治关系、经济关系、地缘关系以及文化交流的传统关系等等都十分重要,它们能为精神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创造良好的环境。但从精神文化传播自身来看,能否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传播,关键的一环就是要看传播者一方能否创制出能够进行有效传播和交流的精神文本,即能否创制出易于和利于受传者一方理解接受的精神文本,这是实现有效传播的基础。

      我把能够实现有效跨文化传播的文本叫做“有效文本”,把不能实现有效传播的文本叫做“无效文本”,而有效文本最大的特点在我看来就是与受众的“亲近性”。因此,创制“亲近性文本”是实现有效跨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一种精神文本的个性特征,既取决于它所再现的对象的特征,即每一种精神文化文本再现、反映的都是具有个性特征的民族文化,各民族国家具有差别的文化,都是由其自身发展创造的,必然体现其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同时也取决于主体(文化传播者)如何再现这种文化的方式(比如,同样的文化内容,可以通过不同的传播媒介和不同的传播符号系统去再现,可以既通过高雅文化的形式,也可以通过通俗文化的形式去再现),以及再现和反映这种文化的目的(比如,用来向其他民族国家传播的文本,与向本民族成员进行文化传播教育的文本,由于目的不同,在文本的制作方式上就会有比较大的差别),当然还有一定领域已经形成的文本范式和构建文本的传统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