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及其特征

作 者:

作者简介:
侯怀银,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教育学原理和课程论。山西大学 教科院,太原 030006

原文出处:
课程·教材·教法

内容提要:

20世纪上半叶教育学在中国已呈现出分化与综合相结合的发展趋势,基本上构成了一个包括四个层次,近50门学科的学科群。中国教育学学科体系的构建体现了以下几个特征:第一,与师范教育的发展密切相连;第二,注意面向中国教育实践;第三,突破了学校教育的藩篱;第四,适应了教育学的分化趋势;第五,学科建设不平衡现象严重。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2 年 10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186(2002)08-0061-04

      一、教育学学科体系在中国的构建

      中国原本没有现代学科形态的教育学,教育学学科体系自然也就无从谈起。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科及其体系是在引进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随着教育学在中国的引进,教育学各学科纷至沓来,如何对教育学进行分类并形成中国教育学的学科体系,自然成为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者不得不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据笔者研究,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教育学者并没有就如何构建教育学学科体系进行专门而系统的研究。为此,我们只能通过当时中国教育学者对教育学分类问题的研究、教育学科体系在师范教育系统中的确立以及教育研究者编写并出版的教育学教材中去返观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学科体系的构成。

      通过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者对教育学分类问题的研究、教育学学科体系在师范教育中的反映以及所编写并出版的教育学教材的研究,(注:侯怀银.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发展问题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博士学位论文.)我们发现在20世纪上半叶,我国教育学者对教育学学科体系已进行了初步构建。“五四”以前,仅仅有教育学、教育史、教授法、学校管理、学校卫生、教育行政等学科。但到20年代末,特别是到30年代末,产生了一系列新的教育学分支学科,各种教育学学科纷纷出现并在中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它们从多角度、多侧面探索当时教育的各种问题。教育学在中国迅速发展并已呈现出分化与综合相结合的发展趋势。

      二、教育学学科的结构性特征

      经过近50年的发展,教育学在中国基本上形成了一个体系,虽然这个体系还不十分成熟、完善,但是毕竟已形成了一个以教育学为中心、科目门类多样、内容涵盖丰富、较为完整并具有自己组织结构的学科体系,形成了一个比较大的学科群,其中一些学科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这个体系基本上确立了教育学在中国发展的基本框架。

      这个学科群基本包括了以下四个层次。

      (一)在传统教育学(即教育学教材)的知识体系下分化出来的不同学科,如教育概论、教育原理、教育通论、教学论、教学法、课程论、德育原理等。这类学科代表了教育学在20世纪上半叶发展的一个趋势——内部分化,由原来笼统的一门学科分化为各门具体的学科。

      (二)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而产生的交叉学科,旨在探讨教育领域中某一专门问题,如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教育伦理学、教育卫生学、教育生物学、教育行政学、教育统计学等。这类学科代表了教育学在20世纪上半叶发展的另一个趋势——综合,初步实现了教育学与其他学科门类的沟通与互补,丰富和扩大了教育学在中国发展的知识领域和认识深度,反映了教育学在20世纪上半叶已在逐步走向成熟。

      (三)根据教育实践的发展,对教育实践中的某个专门问题或领域进行研究而形成的学科,如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民众教育、特别教育、成人教育、农村教育、职业教育、师范教育、乡村教育、生产教育、创造教育、科学教育、生活教育、幼稚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大学教育等。这类学科反映了教育学在中国20世纪上半叶的具体化和专门化,开始由传统的理论教育学向实践教育学渗透,这无疑拓宽了教育学在中国的研究领域,有助于教育学研究实践价值的提高。

      (四)对教育学自身发展研究所形成的学科,如教育科学纲要、教育研究概论、教育研究方法、教育测验等。

      三、教育学学科的形成性特征

      教育学在中国20世纪上半叶的创建过程中,无疑借鉴了西方的教育理论研究成果,并主要沿用了西方相应教育学分支学科的名称、术语。从20年代末,特别是从30年代末开始,中国教育学者在研究借鉴西方教育学分类标准和框架的同时,已注意从中国国情出发,根据各自不同的教育学观和中国教育的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变革,初步建立起了名称与西方相同,但实际内容体系与西方不完全相同的教育学学科体系,呈现出了以下特征。

      (一)与师范教育的发展密切相连

      教育学学科体系在中国的确立表明,教育学学科体系的构建与师范教育体系内教育学类课程的设置紧密相连,互为动因。

      教育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是师范教育学类课程设置的基础,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师范教育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教师教育专业水平的提高。

      师范教育体系内教育学类课程的设置,既是教育学学科体系构建的一种反映,也是推动教育学学科体系构建的重要动力。但在中国20世纪上半叶,教育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基本上仍局限在师范教育系统内。尽管教育学史、女子教育、教育病理学、教育环境学、教育财政学等学科已分别在1908、1911、1935、1936、1938年从国外引进,但由于这些学科未被列入师范教育的课程体系中,从而未受到充分重视。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学发展与师范教育发展的关系并未处理好。

      (二)注意面向中国教育实践

      教育学学科体系在中国的构建从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注意面向中国教育实践。如民众教育、电化教育等学科正是反映当时中国教育实践的独特创造。(注:所谓民众教育,据有的学者言,“是失学民众补受之基本教育,进一层说,民众教育是企图为已受教育者得有继续受教育之机会,使教育权利全民化,教育时间终身化,教育内容生活化,教育方法活动化,以提高民族文化水准,改善全民生活,健全社会组织”(参见顾岳中:《民众教育》,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第5页)。“电化教育”一词由我国学者独创,是当时我国教育学上的新名词,其意即利用电影、幻灯、播音等工具以施教,是“电影教育”与“播音教育”的总称。)但这种尝试毕竟还是初步的,从中国教育实践出发所构建并形成的学科还不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