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诚信道德建设的问题和方法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思想·理论·教育

内容提要:

随着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贯沏落实,学校师生的诚信道德受到多方关注。2002年1月,上海市高校思想理论教育研究会、上海市中小学德育研究协会和本刊编辑部在入驻松江大学城的上海立信会计高等专科学校联合召开了学校诚信道德教育研讨会。与会专家各抒己见,既提升了这一专题的理论高度,又增强了实践的可操作性。 编发这组稿件时,我们又浏览了各大人才招聘网站,发现国际著名企业的人才招聘启事中,不约而同首先考察应聘人员的可靠性,即诚信品德。由此可见,诚信已成为国际化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相信这一事实已开始被广大中小学生所认同,更为教育工作者积极推进诚信道德教育营造了良好的时空氛围。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2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现代社会,随着学校各项改革的逐步深入,学生主体道德观念的不断变化,学校诚信道德建设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特点,与之相适应的学生诚信道德教育也应提出新的要求和新的方法,并以此不断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与时俱进地推进学校诚信道德建设。

      一、辩证地分析和评价学生的诚信道德

      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公民道德的一个基本规定。在我国传统美德中,学生诚信被视为“立人为本”、“育人之本”,孔子的“民无信不立”,更是把诚信提高到关系国家兴亡的重要地位。《纲要》把诚信列为公民做人、做事的基本标准、中华民族传统的要求,容易被公民所接受和认同。

      诚信包含诚实与守信两个方面。诚实是守信的基础,离开诚实就无所谓守信;守信是诚实的外在表现,也是评判诚实的重要标准。学校德育开展诚信道德教育,旨在培养学生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学校德育积累了许多丰富的、行之有效的成功经验。但是,在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人们的价值观念出现多样化趋势,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呈现出多层次性。对不同层次道德水平的学生来讲,诚信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因而教育的要求和方法也应有所不同。比如,以前的诚信教育往往是“一种声音”,并选择统一的行为方式,教师讲的、学生做的,基本上是表里一致、说一不二,可是如今的学生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就业方式的多样化,追求主体利益需求也不尽相同。以辅导员、班主任与学生的关系沟通而言,学生往往出现“两种语言系统”。学生不愿在辅导员、班主任面前说真话,心里想的与说的不一样。这里至少有三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学生怕辅导员、班主任,不愿谈真实思想,这就需要辅导员、班主任对自身工作进行检点,只有平等沟通,才能引导学生说真话;另一种情况是:学生尽管对辅导员、班主任有看法和想法,但见面时,隐藏了自己的想法和看法,表面应付,显示很有礼貌和风度。实际上,内心深处怀有怕得罪辅导员、班主任的动机,最终还是出于维护自己的利益考虑;再有一种情况,学生认为个人“小事”或“隐私”不便与辅导员、班主任交谈,且希望能得到辅导员、班主任的谅解、尊重与保护。除了这三种情况外,还可能出现其它的情况,因此,对学生的“两种语言系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责怪学生,而应该更多地从自身工作中寻找产生的原因,改变过去形成的非此即彼、非彼即此单一传统思维方式,辩证地分析与评价学生中出现的“两种语言系统”现象。在诚信道德教育中提出不同的要求,适合不同层次道德水平学生的需要,有利于把学生的诚信道德水平、精神境界从一个层次提高到更高的层次。

      诚信的基本要求是真实,没有真实也没有了诚信。对少数学生中出现的“说谎献媚”、“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等脱离诚信道德的“两种语言系统”,则应引起高度的重视,加强对学生诚信教育与引导,对不诚信道德开展批评与帮助,制止不诚信的“两种语言系统”现象在学校生活的其它领域进一步蔓延。

      二、强化信用意识,建设信用制度

      现代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信用经济,信誉、信用、信义是市场竞争的基石,诚实守信是维护市场秩序的灵魂。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人才市场的竞争更为激烈。健全社会信用,培养公民诚信道德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一项工作,它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推进,关系到“以法治国”方针基础工程的具体落实。学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窗口,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经济生活中不以诚信为本的短期行为、急功近利、假昌伪劣产品的虚假现象必然反映到学校,影响学生诚信道德的形式。比如,学生就业合同意识淡薄,违约赔款现象时有发生;考场管理尽管采取严厉的监考措施,却仍有学生甘冒风险,而且作弊手段更趋“高明”;国家贴息助学贷款的申请成功率出现下降趋势,据某高校统计,2000年接近100%,2001年只有50%左右,其中,除了因为银行采取防范金融风险和新政策原因以外,也与学生缺乏履行承诺手续和承担信用责任有关。其它诸如学术论文以粗制滥造、低水平重复甚至抄袭剽窃、花钱买版面的泡沫学术等。学生中不讲信用的道德现象的产生固然与接受社会的负面道德影响有关,同时,还有更深层次社会心态原因:所谓“老实人吃亏”、“谁讲信用谁傻瓜”就是真实的心态不平衡的反映。对此,应引起德育工作者的高度警觉,人与人之间的信用关系是日积月累形成的,一旦受到侵蚀和削弱,就会愈演愈烈,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学校诚信道德建设,首先要防患于未然,加强信用意识教育。信用意识与责任意识密不可分,有些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后,找到条件更好的单位便不辞而别,有时会严重影响用人单位的招聘计划的完成和指标的落空,这显然是信用与责任意识不强的表现。当然,也有个别的用人单位,招聘宣传与实际状况不符,毕业生报到后感到上当受骗,在这种情况下废约完全是合理的;而且学生还应该拿起法律武器与这些不守信用的虚假行为作斗争,维护自身的人格名誉权。

      入世后,随着《著作权法》修正案的颁布实施,学术行为不仅具有道德价值,也具有法律意义。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举行的“学术道德、学术规范”的论坛上,研究生会发出了研究生学术自律的倡议。可见,信用意识教育与道德自律也是分不开的。

      学生诚信道德教育,要与信用制度建设相结合。现代社会的信用管理离不开个人行为的记录、评判和制约。而没有记录,就谈不上评判信用意识和制约违约行为。事实上,建立个人信用档案,曾经是学校进行诚信道德建设的基础。从一个人上小学即开始不间断的操行记录,进入档案终身跟随,它有一整套完整的组织程序和评判标准。一个学生获得优良的操行记录就等于获取“诚信道德毕业证书”,是其道德信誉的保证,也是社会录用人才的道德“通行证”。与操行档案不同,国家助学贷款是信用贷款、无担保贷款,必须建立完整的个人信用信息制度,学校有责任为银行提供信用资料,包括查询学生的家庭情况、在校表现、大额资金使用情况、借还款记录等内容,以防止个别学生贷款高消费。2000年7月1日,上海个人信用联合征询服务系统数据及信用报告查询分系统已正式启动,到2001年底,该系统已采集了240多万的个人信用信息,几乎覆盖了上海市区有信用消费能力的一半人口。如果学生的个人信用记录能纳入这个系统,从道德信誉到经济信用有案可查,一定会取得银行的信任,极大地提高助学贷款申请的成功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