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623(2001)06-0012-05 教育最一般的意义在于人的改变,而人的改变主要是人的内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包括人的心理过程、内部环境、内部活动、内部世界或叫主观世界;外部因素即人的外部活动、外部环境、外部世界或叫客观世界)之间的不断转化,转化的结果是一个人一直处于变化之中。所以,人是处于行走的状态,即人在路上,死亡并不是终点。因为个人的死亡不但不是一个人的消失,反而是加强,而这个意义也处于变化之中。如以前认为某人之死重于泰山,现在却认为轻于鸿毛,以后怎么看待又有它说;以前认为某类人低贱,现在却认为高贵,并成为青少年的偶像。 人具有主客体二重性,人的改变就是代表内部因素的主体和代表外部因素的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将个体对物的愿望人格化,又将人的思想物化的过程,意志最能说明这一过程,意志要完成两个转化。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是通过感知一类的外部刺激向内部意识事实的转化,从而触动主观世界的某些方面,这就是对外部认识的结果,这种结果往往与个人的某种性质的需要产生共振而成为个人的愿望。显然这个愿望是主观的、观念性的,存在于个人的内部世界,是一种心理倾向,并指向一个目标物,此乃目的。这是意志行动要完成的第一个转化:将外部认识结果转化为个人内部意识事实,它是将客观转化为主观的过程。要实现愿望就必须付诸行动,从而实现第二个转化:将内部意识事实转化为外部实际行为,这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第一个转化过程实际上是客体主体化过程,第二个转化是主体客体化过程,将人变化的结果表现为人的活动的对象化事物。我们可否这样说,连人也应该被看做是人的活动的对象化产物,本真的人掩盖在这个对象化人之下,这才是我们看不到人的庐山真面目的原因,只有通过对象化的事物才能悟出或证明人的改变。 所以,人只有在这种对象化活动中才能认识自己、改变自己。教育要教会人在万里长城、长江大桥、金字塔、摩天大楼、宇宙飞船乃至日常的食物、衣服、房子、车子中看出人的影子,同时又要从人的身上看出这些事物的影子。并且,我们要进一步认识到人的存在已超越了地球,人存在于人的思想所能够达到的任何一个地方或事物。在这个意义上甚至可以说,人已走出了宇宙,这就是人最大的主体性。从教育改变人的立场来认识人,可以说人就成为教育的对象化产物。这样看来,人还不能完全成为主体;而人本身又有其自己的变化,这个变化就是人的发展——从胚胎、出生、成长到衰老与死亡,机能、特性、素质的形成与转化,教育就是对这种变化的变化。此处称第二个变化为“干预”,那么,教育就是对人的发展的干预。教育与发展相比,发展是根本,是内部力量,教育是外部力量,教育应该不脱离人的发展(应然)。 一、发展中的几对矛盾与教育 (一)发展——异化 人生过程即人的发展过程,人的发展是人在整个生命周期之持续的系列变化,是人的身心机能、素质、特性的连续量变和质变的过程。人的发展既是遗传的、生物的、自然的因素,又是环境的、学习的、社会的结果,既是上升的、前进的运动,又是下降的、衰退的运动。人的发展还是自然生长和成熟的过程。就发展本身来说,它是一种自我运动,是主体我与客体我之间矛盾斗争的结果。人的发展并不必然使人走向理想状态,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干预使发展更加复杂化了,教育主要是在发展的自我运动上施加一种力量。专门化的教育即制度化的教育则进一步设想和设定人的发展方向与结果,这就使发展的自我运动性质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自我的愿望,那么,人的发展就不可能是纯粹的自我建构。所以,人的发展还会使人脱离原来的方向,并进一步脱离人的本质,使人异化。那么,发展——异化就是人生的第一对矛盾,也是教育中的第一对矛盾,且是最基本的矛盾。 我们一般倾向于将发展设想为一种积极状态。按最一般的辩证思维,我们也应该考虑发展的消极状态或结果为何的问题,教育现实更向我们提出这样的要求。仅有发展那就不成其为矛盾,一定有与发展相对的力量,这个相对的力量就是异化。所以,发展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异化亦是如此,没有发展的异化和没有异化的发展都是不可能的。发展促进异化,异化同样促进发展,故而在绝对的意义上说,发展就是异化,异化就是发展。从对发展的干预来说,有的教学促进发展,有的教学阻碍发展。 另一方面,教育对发展的干预结果往往是不稳固的,在短时间内难以判断其性质,致使人们在教育上的提法和做法往往看起来是前后矛盾的。譬如婴儿哺乳方式,我国民间一直采取母子同床,母亲搂着孩子,随时哺乳。而以前我国医学界却认为民间这种方式不科学,医院采取的“科学”方式是母子不同室,定时哺乳。现在我国医学界又反过来采取“母子同室,随时哺乳”的“科学”方式了。我国漫长封建时代的蒙学注重背诵,是“反刍”式教育,现代教育认为这种教育方式是“死记硬背”,现代十分强调儿童的“理解”。人们对发展的干预正像这样的摸索一样,从而使教育成为一种情境性和历史性的活动。这种不断地自我否定和自我肯定,就是人类发展之心路,这正符合《易经》对宇宙和人世间规律的揭示:变是绝对的、永恒的。 人们倾向于将“发展”视作褒义词,而视“异化”为贬义词,这主要是建立在这样一种基础或愿望之上:教育总有一种向善的力量,也就是对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使人向前、向上发展。人类能有今日的文明,正是“发展”的结果。所以,在教育中,发展与异化作为一对矛盾是统一于“发展”一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