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寻常的2001年即将过去,我们就要迎来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新的一年。2001年是“十五”计划的起始之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面对我国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中各种复杂的矛盾和问题,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与时俱进,统揽全局,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令世人瞩目。一年来,教育系统认真学习、宣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第三次全教会和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在新的一年即将来临之际,我们召开这次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回顾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交流经验体会,深入分析2002年教育工作面临的形势与挑战,研究确定2002年度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推动教育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一、2001年教育工作的简要回顾 在过去一年里,教育系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要求,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新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深入学习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 ——“七一”讲话学习宣传活动在全系统深入展开。掀起了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热潮,从新的高度加深了对教育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的认识,进一步增强了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 ——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加强。继续开展高校师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加强了校园管理,努力把握工作主动权,继续保持学校稳定。 ——广泛开展纪念建党八十周年活动。使广大师生受到了一次生动的思想教育,更加坚定了对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此外,还利用我国申奥成功、举办APEC会议和加入WTO等重大事件,开展生动活泼的形势教育,更加激发了广大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2.认真贯彻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积极落实国务院制定的各项政策措施。 2001年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是一次事关教育大局的重要会议,对基础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会议之后,全国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已有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召开了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对贯彻落实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有力地推动了基础教育健康发展,2001年,又有32个县(市、区,含其他县级行政区划)通过“两基”验收。 ——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调整开始起步。根据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上报的情况,到2001年10月底,安徽、广东省所有的县、市、区都已全部做到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管理上收到县;湖南、江苏、宁夏、贵州等4个省(区)80%以上的县实行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县级管理;四川、湖北、河北、吉林、重庆等5个省(市)也达到50%以上。各地保障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发放的力度加大,拖欠中小学教师工资的情况有所好转。 ——实施素质教育取得了重要进展。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于2001年秋季开始试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已经发布,新一轮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实验稿)已经印发。高中新课程的研制和实验工作全面启动。小学思想品德和中学思想政治课改革加快步伐,制定了新的体育、音乐、美术和艺术课程标准,认真贯彻《国防法》,推进了学生军训的制度化建设。162个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动场所建设项目已陆续动工兴建。“校校通”工程开始实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水平有了新的提高。“更新教育观念”报告团在7个省(区、市)巡回报告,受到好评。 ——基础教育投入有较大增加。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后,中央财政投入50个亿,用于专项补助中西部困难地区发放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并决定两年内中央专项投入30亿元,用于“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2001年底可安排落实26亿元。“十五”期间,“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二期专项资金中央财政安排50亿元,2001年已落实10亿元;为资助家庭贫困学生接受义务教育,中央财政提供的1亿元助学金和1亿元免费提供教科书专项经费已经下拨各地。财政部返还地方用于学生校外活动场所建设的3亿元彩票公益金也已全部到位。另外,各地在确保教师工资发放、中小学危房改造、办学条件改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等方面也都加大了投入。 ——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新的成绩。继续深化师范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中小学教师培养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继续推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完成了对6000多名骨干教师的国家级培训。教师资格制度开始全面实施,师德建设得到加强。2001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中编办、教育部和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制定了建国以来第一个国家级教师编制标准。 ——语言文字工作进一步推进。大力宣传贯彻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颁发了《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十五”计划》。启动了城市语言文字工作的评估,加强了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管理和学校语言文字工作。适应信息化要求,进一步完善了国家语言文字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