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74(2001)06-0021-04 真正亲身体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明,人们最先形成的印象往往是从他亲眼所见到的建筑景观开始的,因为这是一种感性的、直接的表现。在那上面不仅寄托了人们对美的理解,对生活的追求,而且可以感受到这个民族的创造力。 具体到今天德国的建筑,正在以它自己的现代性、创新活力和人文色彩越来越受到世界的瞩目。德国建筑师在国外尤以他们的构思大胆而受到赏识,在国内更是不乏别具一格、独具匠心的杰作。如柏林新爱乐大厅葡萄园梯田式的观众席;位于慕尼黑的BMW公司汽缸式的办公楼;帐蓬式屋顶结构的慕尼黑奥运会设计,更令人耳目一新。 我们从德国建筑中感受到这个民族的创造力,这种能力的具备源于德国的教育。现代学者有这样一种观点:未来社会将淘汰另一种“文盲”,他们并非目不识丁,其中一部分可能还有很高的学历,但他们的能力封闭在被灌输的知识领域当中,不会进行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这种现象在知识量迅速猛增的社会更具有普遍意义。对此,蒙台尼早就说过:“人要想变聪明,只有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如果把人类的创造性比作一双翅膀的话,能够飞翔、能够超越全要依靠于它。知识不该成为坠在翅膀上的重物,而应是托起翅膀的风。因此培养未来人才的创造性,已经成为衡量教育成败的标准和各国教育事业关注的焦点。让我门走进德国普通学校的课堂去感受一下他们的教学:这是一堂小学二年级的艺术课,老师并没有让同学们照着范例临摹,而是为孩子们描述了这样一个环境范围:克里斯蒂安娜搬到了一所新房子里面,房子是砖头砌成的,阳光射进屋子里面。房子的周围有一些鲜花,一条小溪从房子的后面流过。老师要求同学们把克里斯蒂安娜的新家画下来,并希望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设想进行发挥。在老师的诱导下,有的学生在画中添上了克里斯蒂安娜的小狗和小猫在屋前的草坪上玩耍;有的学生画了在屋顶上栖息的小鸟;还有从屋前驶过的汽车。老师的启发和鼓励使孩子们体会到了创造的乐趣,而孩子们的思维也在想象中得到了伸展。 在中学课堂上,教孩子们物理的歇佛尔夫人在向中学生们讲述关于引力及其作用的问题。当歇佛尔夫人讲完与此相关的原理和知识以后,她最重视的是接下来的课堂提问阶段。她认为,“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她总是以学生掌握的知识为起点,引导学生的思维再向前跨一两步或是更多。很快一个孩子就站起来发问:“我们能否说一个物体是他物体重量的二倍,其引力大于他物体的二倍,而地球引力作用与二倍重量的物体,其作用和这一重量有关?”只要孩子们认真地思考和探索问题,无论结果是对是错,都会得到歇佛尔夫人的赞扬。然后她会说:“孩子们,让我们一起看看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歇佛尔夫人常常喜欢对学生们这样说:如果让一个普通人在一个干草垛里寻找一根针,那个人在找到一根针以后就会停下来;爱因斯坦则会把整个草垛掀开,把可能散落在草垛里的针全都找出来。她说:“亲爱的孩子们,要想成为一名杰出的人物,就要学会像他们一样地思考问题。他们遇到问题很少去想‘我以前学过的东西是怎样教我解决这个问题的?’然后根据经验去照做就是了。他们的方式是会去考虑‘有多少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怎样看待这些方法?’当你对问题有了多种多样的推测和选择的时候,可能就会发现一种前所未有的角度。” 在大学课堂上,大学生们之间的自由讨论占了课程相当大的比例。学生正在就教授提出的社会问题各抒己见,气氛十分热烈,几种针对性很强的意见相互摩擦碰撞更启发了同学们的思路。教授此时不失时机地提醒大家,可以试着从相对立的角度思考问题,如果能把两种对立的观点结合在一起,你的思想水平就会有一个新的提升。 德国人很欣赏这样一句话“你不应成为第二个莫扎特,你应该成为一个贝多芬!”他们认为单纯的重复模仿就好像花瓶里的假花,创造力才意味着生命的源泉。德国人不断创造的精神更多地来自于他们追求完美的个性。永远向上探求的浮士德式的精神使他们从不肯满足于一个层次。因此,他们在音乐上创造新的意境;文学上抒写新的风格;哲学上开辟新的领域;科学上发现新的理论;建筑上构思新的设想。甚至对于他们机械工业产品的每一个零部件也总是力求革新,精益求精。德国人深知,一个民族之所以被认为是伟大的,也正是以它所充溢的创造的力量而赢得人们的赞赏。 因此,从近代到现代,从家庭到社会,无数人在争取为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提供一片沃土。德国作家、理论家卢多尔夫·维思巴尔格曾在基尔大学发表著名的演讲——知识、教育与人生。他以德意志思想家的洞察力与激情呼吁人们注意:纯粹的知识不该是教育的目的,也不该是人生的任务,它只会是一种历史累赘,使德国陷入万劫不复之地。他说“除了哲学,还有一种范围更广的思维,它同样摆脱事件和历史的束缚,但却又不超脱现实世界的极限,而是集全力于生命力的创造,迷恋于创造的有机性与想象力。它的目的和结果在于形成一种符合实际、与我们的思维规律相一致的知识。它并不毁灭现实,而只是超越现实,允许自由想象,准许探讨、评判和检验,提倡通过艺术加工和复制来美化主题。人不光是一面镜子,用来折射创造,解释创造,他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拥有天赋的权利和力量,在现有的世界中抢占一席之地。他应该以这种创造活动去维护和巩固这种地位,牢牢立足于现在,去从事反映其短暂一生的创造;应该喜爱人类的业绩,献身与人生的乐趣,充分施展自身的才华,为权利和真理而奋斗;应该颂扬清廉,崇尚美德,揭露虚伪,抨击丑恶,蔑视风险,如有必要,甘为自由和祖国赴汤蹈火。”由此可见,卢多尔夫·维思巴尔格是把创造当成是教育的最高范畴,他主张超越吸收知识的层面去呼唤学生心灵深处的创造潜能而创造潜能的开发,这才是国家与人类进步的根本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