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学”研究与教育考试改革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海峰(1959-),男,福建惠安人,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福建 厦门,361005

原文出处:
山东师大学报

内容提要:

在科举时代,科举成为整个教育制度的重心。科举对今天的教育制度仍有消极和积极的影响。由于科举研究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因而,“科举学”近年来成为学术界关注的一门专学。主要研究问题集中在:科举对现代教育及教育价值的影响;科举考试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科举与高考的比较与借鉴;科举与自学考试的比较与借鉴。“科举学”研究对现代考试制度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2 年 03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24.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73(2001)04-0003-04

      科举虽然是早已消逝的历史制度,但它还以潜在的形式存在于我们周围。从消极方面说,“科举幽灵”还在中国大地上徘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李远哲认为:“如果我们今天要提出一个危害教育最深的传统遗产,那便是由科举制度留下来的考试文化,用考试来衡量教育的效果……科举文化并未因此断绝,它以学业至上的方式,如幽灵一般从后门溜进了新式的学校教育。”[1]从积极方面说,科举制度的废止并不意味着考试选才的合理因素与之俱亡,科举所体现的“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具有超越封建时代的特征,不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失去其存在的意义。由于科举研究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因而“科举学”近年来日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一门专学。从教育的层面考察“科举学”的研究状况,可以看出“科举学”研究对现代考试制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作为一种古代的考试制度,科举制牵涉面很广,性质至为复杂。科举首先是一种文官考试,但又有教育考试性质。就学校与科举的关系而言,在过去一千多年中,科举和学校相成相毁,相争相递,二者经历了一系列升沉消长、聚散离合的矛盾互动。如何处理好学校育才与科举选才的关系,是历代一直困扰着统治者的难题。从历史发展趋势来看,大体而言,隋唐以后各个朝代初期都重视学校教育,或至少是学校与科举并重,但久而久之学校日渐被轻视,教学往往流于形式,而科举的地位在社会上越来越显得突出、崇高。这种由重学校转变为重科举而轻学校的演变过程,几乎成为历代学校与科举互动发展的一般规律。明清两代为了协调学校与科举的关系,将学校教育与科举考试整合为一条龙,使学校科举化,科举学校化,二者浑然一体,难分难解。在明清科举系统中,乡试以下的府州县试和岁试实际上就是入学考试,也是学校教育进行过程和结束阶段考核选拔人才的重要环节。然而,科举与学校的互动发展的结果是,科举成为凌驾于学校之上的一种考试制度,学校教育受科举取士的制约。到了清末,学校完全沦为科举的附庸,官学往往形同虚设,科举的向心力大到严重地阻碍新式学堂的建立与推广,以至于不推翻科举就无法真正普及新教育,最后不得不废科举以兴学堂。

      在科举时代,办学的目的是“储才以应科目”,科举成为整个教育制度的重心。在科举的文官考试性质和教育考试性质两者中,愈到后来教育性质愈明显。而从教育的视角细加考察,可以看出科举既有高等教育考试性质和学位考试性质,又有自学考试和智力测验性质。由于科举与教育关系至为密切,且科举研究内容相当丰富,因此有许多学者从教育的角度研究“科举学”。较早的如陈东原于1934年出版的《中国科举时代之教育》,该书既研究科举时代之教育,也研究科举时代之科举。早先的科举研究往往带有批判色彩,或者多进行学术性的考证研究,而近20年来的“科举学”研究,更多的是联系当代的教育考试改革,探寻科举历史中可资参考借鉴的经验教训。

      “科举学”是以中国和其他东亚国家历史上存在的科举考试制度及其运作的历史为研究对象的一个专门研究领域,或者说是类似于《红楼梦》学、敦煌学、甲骨学的一门专学[2]。科举对隋唐以后各代教育、政治、文化、社会、文学、民俗、心理等各方面都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现代人也从教育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学、历史学、文化学等多学科角度研究“科举学”。但教育学、政治学与社会学、文学、历史学、文化学的“科举学”研究略有不同,后者较侧重学术性的研究,前者则较注重古为今用的现实应用研究,因为被称为“现代科举”的高考和公务员考试作为科举的“替身”还在演变发展。“科举学”虽然也是一门关于历史制度的专学,但它与其他传统学术领域中的类似专学的差异在于:“科举学”研究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它不仅研究历史陈迹,而且注重探寻考试发展规律为现实考试改革服务。尽管科举也是“古董”和“文物”,然而考试却是活生生的存在。科举制的实质内容就是考试,科举虽已停止,但考试没有在社会上消亡,反倒是伴随着世界性潮流的发展,未来有可能还将逐步过渡到一个考试社会,因此“科举学”的研究对象具备持续发展的趋势[3]。“科举学”不单单研究静止不动的科举历史,而且还关注动态发展的考试现实。科举这部人才筛选机器十分精细复杂,整体运作设想相当周密。古代科举在考试领域留下了深刻的印痕,对当代考试的影响波及文化、制度与技术各个层面。在古代科举丰富多样的形式和性质中,差不多可以找到现代各种考试制度的雏形或粗坯,所以,现代各类考试想要追溯自己的历史渊源,就不得不回到科举那里去,这便是为什么现代各类考试改革都要研究“科举学”的缘故[4]。

      二

      在现代各类考试中,教育考试从形式和作用及影响等方面来看,与科举具有特别明显的相似之处或继承性,因此从教育角度研究科举的论著也较多。近20年来,除了许多综合性的科举研究论著多涉及学校教育以外,还有大量专门论著出现,专著如刘海峰《唐代教育与选举制度综论》(台湾文津出版社,1991年)、李弘祺《宋代官学教育与科举》(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4年)、赵子富《明代学校与科举制度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刘海峰《科举考试的教育视角》(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等,专门的论文则有百余篇。这些论著有不少探讨古代科举考试与学校教育的关系,尤其是清末废科举兴学堂的关系,而有关现代教育考试的论文,大体从以下4个方面展开论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