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对农业私人投资的供给和需求分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黄爱光(1974-),男,云南昆明人,云南大学1998级研究生,从事中国近代史经济史研究。云南大学 历史系,昆明 650091

原文出处:
史学月刊

内容提要:

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要完成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就必须对农业进行投资,而且是投资于现代生产要素的引进。在私人投资方面,农业的自我投资依赖于农业剩余的供给,而近代中国的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却剥夺了大量的农业剩余,造成农业自有资金的枯竭。在农民变得越来越贫困的同时,投资的重任转移到地主身上。可是,与非农业部门相比,较低的农业投资收益率对投资者毫无吸引力。与此相反,农村资金却大量流向了城市,造成了城市的泡沫繁荣。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02 年 06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5 S-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83-0214(2002)07-0043-07

      一 综述

      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近代中国开始了发展资本主义先进工业的历程。特别是进入20世纪后,私人投资于工业的意愿空前高涨,并由此形成了所谓的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第一、第二次浪潮及1926-1937年的黄金时期。但与此同时,大量的资料表明,近代中国的农业并没有得到显著的发展。发达地区兴起的资本主义农场不过是沧海一粟,难成大气。大量的农民身陷散失土地、日益贫困的苦境之中。若以不同时期农业亩产量的变动来观察劳动生产率的改变,我们就会发现,20世纪初中国农业生产率是令人堪忧的。据许道夫先生估计,在1914-1918年间,中国粮食产量是亩产210.6斤,到1931-1937年间已下降到203.9斤。而珀金斯先生也得到了相同的结论。他估计,同期中国粮食和油料作物亩产分别从198.4斤和142.9斤下降到192.9斤和99.0斤。[1](p140)

      与高涨的资本主义工业投资相适应,20世纪前期中国工商业有了显著的发展。而此时的农业生产率下降也正是由于农业没有得到投资者的青睐,传统农业无法得到改造。以T.W.舒尔茨的观点来看,类似于近代中国的传统农业若不进行改造是不能成为经济增长源泉的。而改造的关键就是引进(投资)先进生产要素,向农业投资。以化肥为例,我国农业使用化肥始于20世纪初,并全部依靠进口。至20世纪30年代平均每年进口15-18万吨,用当时的耕地亩数进行平均,每亩使用化肥不足1斤。[2](p878)对化肥如此微不足道的投资量怎么能带动亩产量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呢?笔者基于这种认识,对近代中国对农业的私人投资行为进行分析。通过投资资金的供给和投资的需求两方面的探讨,笔者认为,中国在20世纪前期,私人对农业的投资十分有限。

      二 农业投资资金供给的匮乏

      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中,农业占据了绝对的地位。农业投资的资金也强烈地依赖本部门的支持。然而,由于对农业剩余的剥夺,造成了农业投资资金供给极其有限。

      (一)农业剩余被工农产品剪刀差所剥夺

      对于农业的投资,从内部来说是需要有大量的农业投资资金的。也就是说,需要有大量的农业剩余存在。近代中国存在大量的农业剩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高额地租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据。但实际上农业剩余以工农产品剪刀差的形式源源不断地流出了农业部门,造成了农业自有资金的缺乏。

      工农产品剪刀差在于以较高价格的工业品换取较低价值的农产品从而剥夺了农业剩余。农民们辛辛苦苦干了一年之后所得收获用于必需的生活用品交换,但仅能换取极少的生活用品,而这些又是必需品,不能不换。如煤油、火柴、食盐、洋线以及其他一切自外输入品均与粮价反比例高涨,陷农民于益加贫困之中。[2](p673)

      工业品对农业剩余的剥夺体现在工业品的价格一直高于农产品。特别是农民必需品方面,例如煤油、食盐、洋线、洋布等,这些工业品价格缺乏弹性造成了高利益空间。所以在产商逐利的游戏当中,工业品价格指数可以高于农产品价格指数。这反映出,当农民从农产品中获得的价格指数小于支付给工业品的价格指数的话,农业剩余一定被剥夺了。如下表:

      表一 农民所得价格指数与所付价格指数的比较(1906-1933)

      年份 农民出售物品 农民购买物品 年份 农民出售物品 农民购买物品

       所得价格指数 所得价格指数

       所得价格指数 所得价格指数

      1906

       39 71

        1920

       80 85

      1907

       46 58

        1921

       90 88

      1908

       49 57

        1922

       92 91

      1909

       50 54

        1923

       98 95

      1910

       53 57

        1924

       97 101

      1911

       56 61

        1925

       102 101

      1912

       55 60

        1926

       100 100

      1913

       59 65

        1927

       95 103

      1914

       59 64

        1928

       106 109

      1915

       61 68

        1929

       127 118

      1916

       65 71

        1930

       125 126

      1917

       69 76

        1931

       116 135

      1918

       69 79

        1932

       103 127

      1919

       69 82

        1933

       71 109

      资料来源:章有义《明清及近代农业史论集》,农业出版社1997年,第212页。

      由上表可知,在1906-1933年的28年中,仅有1921、1922、1923和1925年四年时间中是农民出售物品所得价格指数高于农民购买物品所得价格指数,其余都是前者低于后者。两相比较的结果正说明农民在购买工业品时所付出的较高价格剥夺了农业剩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