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广东商人与广东的早期现代化

作 者:
邱捷 

作者简介:
邱捷 中山大学历史系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广州 510275

原文出处:
广东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在近代广东,商人是同早期现代化关系最密切的群体:他们投资资本主义性质的新式工矿业、交运业,使广东在清末成为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最发达的省份之一。广东商人在从事经济活动的同时走遍全国,了解世界,提高了自身的地位,“阶级意识”开始觉醒。商人在文化、教育、社会救济等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还积极参与地方政治与爱国斗争。但广东商人也有其局限性,在20世纪头20多年,商人这个群体主要经营传统商业行业,尚未产生一个工业资产阶级。这种情况,对广东早期现代化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02 年 04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14X(2002)02-0075-08

      “中国早期现代化”与“近代中国的商业与商人”,都是近年中国近现代史学科比较受关注的论题。在近代,广东是早期现代化“先行一步”和商人势力比较强大的省份,探讨近代广东商人与广东早期现代化的关系,将有助于上述两个课题研究的深化。

      一

      什么是现代化,有各种各样的理论和标准。笔者接受这样的观点:即:“是从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人均收入很低的社会,走向着重利用科学和技术的都市化和工业化社会的这样一种巨大的转变。”(注:[美]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页。)

      一般认为,清末(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是我国早期现代化阶段。而在这个“涉及社会各个层面”的历史进程中,商人是与现代化进程关系特别密切的一个社会阶层。

      所谓商人,根据民国初年的《商人通例》,就是“商业之主体之人”。所谓商业,包括:“一、买卖业,二、赁贷业,三、制造业或加工业,四、供给电气、煤气或自来水业,五、出版业,六、印刷业,七、银行业、兑换金钱业或贷金业,八、承担信托业,九、作业或劳务之承揽业,十、设场屋以集客之业,十一、堆栈业,十二、保险业,十三、运送业,十四、承揽运送业,十五、牙行业,十六、居间业,十七、代理业”。除以上各项外,“凡有商业之规模布置者,自经呈报该管官厅注册后,一律作为商人”。(注:《中华民国商业档案资料汇编》第一卷上册,中国商业出版社1991年版,第167-168页。)

      从19世纪后期以来,中国的有识之士主张同西方国家实行“商战”,主要是投资新式企业。20世纪初,广东籍侨商张振勋认为:

      商战之道,必寓商于农、寓商于工、寓商于路矿而后可。盖农、工、路、矿,动需巨本。当此库款支绌,财力困敝,问诸国而国已无帑之可拨,问诸官而官亦无款之可筹,问诸民而民更无力之可顾,除息借洋款外,其能凑集巨资承办一切者,惟赖于商……今欲兴办农、工、路、矿,非藉商力从何而得成效?(注:《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924-925页。)

      张振勋自己就回国投资铁路、航运、银行、矿山和其他实业,著名的张裕酿酒公司(在山东),就是他创办的。广东商人成为清末“商战”的一支主力军。

      在广东,新式企业多数是商人投资的。首先是新式工厂。从1872年陈启沅创办继昌隆机器缫丝厂开始,二三十年间广东陆续出现了一批由中国人投资的、使用机器的缫丝、造纸、织布、玻璃、火柴、砖瓦、水泥、卷烟、榨油、碾米、食品等工厂,以及一批机器、船舶修造厂。根据民国元年(1912年)农商部的统计,全国有“工厂”24544家,其中“使用动力的工厂”363家。我们把广东同当日近代工业较为发达的江苏(含上海)、湖北比较一下:(注:农商都总务厅统计科编:《中华民国元年第一次农商统计表》,1914年印行,“工厂”表。)

      清末广东、江苏、湖北工厂情况比较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广东是国内“使用动力工厂”数量多的省份,工厂数占了全国1/3以上,列入统计的手工工场的数目,也比江苏、湖北为多。但广东使用机器的工厂数目虽多,每厂平均拥有的动力却不多(33.6马力),低于全国使用机器工厂拥有动力的平均数(37.6马力),这表明广东使用机器的工厂多为中小厂。

      “使用动力的工厂”是当时最能体现“现代化”的企业。清末广东使用机器最广泛的行业是缫丝业,丝厂都是商人投资的。广州势力最大的商业之一——丝庄,主要业务是为丝厂调度资金、售卖产品(通过洋行),丝庄商人通常也经营丝厂。广州另一实力雄厚的行是银号业,不少银号老板就是丝厂老板。(注:李本立:《顺德蚕丝业的历史概况》,《广东文史资料》第15辑,广东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1964年出版。)清末民初,缫丝业是广东的“龙头产业”,蚕丝出口通常占了广东直接出口货值的一半以上,加上其它蚕丝产品,甚至可达80%。(注:《广东蚕丝复兴运动专刊》,广州,1933年刊行,“论著”部分第22-22页之表格。)丝业带动了整个广东的工商业。

      在投资铁路和新式交通运输业方面,广东商人显示了自己的经济实力。20世纪初,广东先后成立三个铁路公司,即潮汕铁路公司(1903年)、新宁铁路公司(1904年)、广东全省粤汉铁路总公司(1906年)。前两个公司主要由广东籍侨商投资,第三个铁路公司创办者是“广州商务总会、广州城七十二行、九善堂。”(注:《宣统元年农工商部统计表》,“公司”表。)广东全省粤汉铁路总公司集股4000万元,到1911年实收股金1513万元。(注:《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第3册,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149页。)当时的人说:“中国自古营业,其为最重大者无如今日之粤路公司。”(注:《论部批广东七十二行商禀之政见》,《香港华字日报》1907年2月25日。)1907年底,在抵抗英国攫夺西江缉捕权的斗争中,广州七十二行商人和梧州七十二行商人联合招股创设两广邮船会社有限公司,“置轮行驶内河及外洋各商埠”,规定“专集化股,不收洋人股份”。(注:《两广邮船会社有限公司招股章程》,《东方杂志》第5卷,第2期。)在清末,广东是本国人拥有小轮船最多的省份,据1911年海关的统计,当年全国在册的内河“华船”共851艘,其中广东310艘。(注:《宣统三年广州口岸华洋贸易论略》。)珠江三角洲各城镇之间的内河航运,基本上由广东的“轮渡行”商人经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