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通货紧缩的经济史比较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史浩江 田清旺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

原文出处: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文章通过对世界各国的通货紧缩的经济史的比较研究,概括出通货紧缩的共性特征,并从各国的历史实践总结出我国目前治理通货紧缩的一些启示。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02 年 03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F8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806

      (2002)01-0056-04

      通货紧缩在人类历史上已经发生了多次。对这一现象的历史考察,有助于我们从表象上了解通货紧缩的一般特征,并结合实际去探讨它的成因和效应,以期达到更好的治理和防范效果。下面我们从经济史的角度对几次比较典型的通货紧缩现象进行研究探讨。

      一、英国经济史上的两次通货紧缩

      (一)《1844年银行法》与英国19世纪中叶的通货紧缩

      1844年,当时的英国首相皮尔向议会提交了改进银行管理的《银行特许状法》,史称《1844年银行法》。它试图将银行业应当同对通货的管制分开的理论付诸实施。该法案为了防止纸币的过度发行造成经济波动,规定银行券的发行必须有足额的黄金准备,它实际上强制执行的是可以称为银行券100%的准备金计划。这样银行券的流通完全是作为代表黄金的价值符号的流通。围绕这一法案,当时英国的银行学派和通货学派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100%的准备金计划是否合理,实质在于是完全依靠黄金的自动调节机制来稳定货币供应还是主动根据经济需要依靠信用来增发银行券以满足经济需要。结果《皮尔法案》在遭到下院否决而上院一致通过的情况下经英王裁决颁布。条例主要包括:(1)发行银行券需有十足的准备;(2)银行券的发行集中到英格兰银行;(3)把英格兰分为发行部和银行部,保证银行券发行不致过度。

      《皮尔法案》的通过导致英国二级银行体制的形成,银行券的发行完全以黄金为准备,使其完全成为一种黄金代用品。由于人们把货币供应完全束缚在黄金上,黄金的产量代替了货币供应量。黄金产量的增加受技术条件与资源条件的限制非常大,产量相对于经济波动尤其是经济快速增长是很难相适应的,随着经济增长对货币需求的增加,货币供应的僵化渐渐显得不适应实体经济的需要,过多的商品追逐有限的货币,通货紧缩随之产生。并在1847年和1857年的经济危机中达到高峰。物价的普遍下降和经济衰退,对英国经济造成极大打击。由此可以看出,将银行券的发行完全束缚在黄金产量上,是不符合资本主义经济和信用快速发展的需要的。

      1844年银行法就直接促使整个商业界在危机爆发时立即大量储藏银行券,从而加速并加剧了危机。这个银行法由于在决定性时刻人为地增加了对贷款的需求,即增加了对支付手段的需求,同时又限制了它的供给,就促使利息在危机时上升到了空前的高度。在危机严重时,政府曾在1847年和1857年两次暂停执行1844年银行法。这些事实对金本位的鼓吹者以深刻的教训,也使我们认识到货币制度与经济增长的适应程度与通货紧缩的内在联系。金本位制使得货币供应弹性大大被抑制,然而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工业资本的壮大,对信用扩张的要求使得这种货币制度已经成为了经济发展的桎梏。可以看出,十九世纪中叶英国的通货紧缩是由于人为对货币供应的抑制所引起的,这种紧缩是外生性的,也即完全由于货币供应的人为紧缩的原因抑制了经济的增长,然而对金本位制的捍卫一直坚持着。这在一战之后又使英国尝到了通货紧缩的苦果。

      (二)英国一战后的通货紧缩

      英国在一战前实行金本位制,战争中的巨额支出使它放弃了金本位制。战后,英国工业生产虽然在1922年脱离了危机状态,但在20年代资本主义相对稳定的时期,它并没有出现经济高涨,而是长期处于经济萧条状态。战后新兴资本主义国家与英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以及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自身的技术落后,导致英国在全球经济的绝对优势已荡然无存。

      在不利形势下英国为了挽回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不顾国内生产成本与价格水平,按照战前汇率恢复金本位制,实行了紧缩的货币政策。由于币值高估削弱了英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对英国的出口贸易更为不利,经济衰退与失业增加,通货紧缩现象产生了。由此可以看出,货币政策的变化也会导致通货紧缩,为了抑制过高的通货膨胀率而采取的紧缩性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矫枉过正的反通胀政策,也是造成通货紧缩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1929-1933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在历次通货紧缩中,没有哪一次象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中那样严重和广泛,因此仔细分析这次通货紧缩对我们的研究尤为有益。30年代的资本主义危机是资本主义世界历史上最持久、最深刻的一次危机,通货紧缩所显示出来的破坏性令人震惊。

      这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是从美国开始爆发的。1929年10月,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股市暴跌狂潮,正式拉开了大危机的序幕。危机随即扩展到德国、日本、英国和法国,最终席卷了资本主义世界。这次危机由工业生产危机、农业危机和货币信用危机三者交织而成。

      首先,1929-1932年期间,美、德两国工业生产下降得最厉害,都超过一半。1932年分别退回到1905-1906年和1896年的水平,在危机最低点的1932年,资本主义世界生产资料生产比1929年减少43%,消费资料生产减少14.3%。在危机期间,企业大批破产,失业人数激增,其中美国破产的企业超过14万家,德国6万家,法国约5.7万家,英国达到3.2万家。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全失业人数曾经高达3000万人以上,加上半失业者共计4000万-4500万人。由于商品滞销物价剧烈下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批发价格都下跌了1/3到2/5。帝国主义力图把危机转嫁到殖民地附属国,扩大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导致了原料价格的更猛烈的下跌。在工业品大量过剩和市场问题极度尖锐的情况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本已不太景气的对外贸易遭受了空前的打击。危机期间,德国对外贸易下降了76%,美国下降了7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