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明清东南沿海海洋经济模式的演迁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日根(1964-),男,江苏兴化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明清社会经济史、文化史研究。厦门大学,福建 厦门 361005 李娜 厦门大学,福建 厦门 361005

原文出处:
社会科学辑刊

内容提要:

东南沿海地区具有悠久的海洋开发历史,海洋产业是东南经济的大宗。这既因为东南地区具有濒海的自然环境,也与东南地区人民长期养成的开拓进取精神、封建政府政策所产生的正反两方面的效应以及东南地区与世界经济贸易体系的连动密切关联。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的些微变化都足以引起经济开发模式的转换。从明清东南沿海地区传统产业渔业和新兴产业私人海上贸易业方面即可揭示其演迁的轨迹。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02 年 0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198(2001)06-0116-06

      环境对于人类的影响至关重要。自古以来,人类就根据其所生存的环境选择他们的生存方式,环境的变化足以引起生存方式的变化。本文即试图以明清时期东南沿海海洋环境下传统产业渔业以及新兴产业私人海上贸易业为例探明海洋生态环境与经济开发模式演迁间的关系。

      一、明清东南沿海地区的海洋环境

      《博物志》说:“东南之人食水产……龟、鳖、螺、蚌以为珍味,不觉其腥臊也。”《山海经·海内东经》记载:“瓯居海中,闽在海中”,即瓯越、闽越乃至吴越民族都生活在海洋环境中。宋朝乐史《太平寰宇记》中也说,东南沿海有一群人“生于海上,居于舟船,岁潮往来,捕鱼为活”。沿至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依然说到“以舟揖为宅,捕鱼为业”的生计谋求,江苏的太仓、上海的青龙镇都因为“海舶辐辏,风樯浪楫,朝夕上下”而远近闻名,浙江乍浦、澉浦因发达的海洋贸易而成为东南巨港,乍浦还发展起海洋盐业。蓝鼎元则在《福建全省总图说》中指出:“宇内东南诸省,皆滨海形势之雄,以闽为最。”[1]正因为福建依山临海,资源丰富,海岸线漫长曲折,沿海港湾众多,省内海域辽阔,水产种类繁多,海洋和滩涂面积巨大,顺应不同时代的需求,发展海洋渔业、海水养殖业和海上交通贸易业便有了广阔的空间。

      譬如福建地貌的总特征是山多平地少,平地(包括沿海平原、盆地谷底相对平坦之地)只占全省总面积的5%,且分布于沿海,而农业主要是一种平地经营的行业,适于开辟耕地的就是零星分布着的沿海平原和河谷盆地。耕地的分布直接影响着人口的分布,几乎80%的农业人口也只能密集于沿海的平原和盆地中,人地矛盾渐趋尖锐。在这种情况下,身居沿海的人民自然会把开发利用海洋当作解决人地矛盾的途径。

      既然海洋自然环境为人们开辟农业以外的生存途径提供了便利,明清时期海洋社会环境的变化更成了驱动人们发展海洋产业的巨大动力。农民受利润的牵引,按照市场进行生产的倾向日益明显,经济作物在部分地区农业经济中越来越占有重要地位。

      乾隆时的《漳州府志》记载,这里的多种经营呈现蓬勃发展的景象,“俗种蔗,蔗可糖,利较田倍。又种桔,煮糖为饼,利数倍,人多营焉。烟草者,相思草也,甲于天下,货于吴于越广于楚汉,其利亦较田数倍。”[2]有的人干脆弃田离家,跻身于商品流通的大潮中。晒盐、煮盐绵延于沿海各盐场,“靠海吃海’成为当地人的生意经。

      从国际环境看,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打破了世界各地的隔绝状态,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国家通过地理大发现,开始从大陆经济向海洋经济转变,海洋经济正向全球化扩展。资本主义国家为其原始积累也四处寻求财富,东南沿海正处于海外贸易要冲地带,商品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程度,有需要也有能力进行贸易,因而融入世界贸易体系已成自然之势。

      除此之外,所有因素中最重要的就是明清政府对于沿海地区的政策,这是决定沿海人们开发利用海洋方式演迁的关键。可以说,海禁政策是明清政府海洋政策的基调。在明初,朱元璋旨在消除方国珍等残部,到明中叶主要是为了防倭寇。在清初,又是为了殄灭郑成功部。政治安全的考虑可以压倒一切。在其他时段,海禁的思想仍占据着上风。万历时沈德符就感慨说:“我朝书生辈,不知军国大计,动云禁绝通番,以杜寇患,不知闽广大家,正利官府之禁,为私占之地。如嘉靖间,闽浙遭倭祸,皆起于豪右之潜通岛夷,始不过贸易牟利耳,既而强夺其宝货,靳不与直,以故积愤称兵。”[3]沈德符认为豪右阶层不但不会在海禁政策中有丝毫损失,反而能利用海禁政策排斥贫弱小族,赚取垄断性的高额利润。又如明政府在沿海设置卫所,却多呈点状分布,未形成完整的线带防线,因而在设置了卫所之处,海上贸易销声匿迹了,在没有设卫所或海防设置薄弱之处,海上贸易却又长了出来。

      二、明清东南沿海经济开发模式演迁示例

      在上说海洋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背景下,我们试图以传统产业——渔业和新兴产业——私人海上贸易业为例来看看东南沿海人民进行经济开发的历史。

      渔业仍是明清时期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个重要传统产业,沿海仍有大量的渔村存在。只是它已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了自己的经营方式。

      就政府的海防来说,渔民处于海防斗争的最前线,与海防安全关系极为密切,与倭寇或海盗互助勾结的可能性也很大。政府基本禁止了渔民下海捕鱼。由于渔民所熟悉的生活方式就是下海捕鱼,一旦无法下海捕鱼,他们的生计就会面临很大困难。因渔禁令而造成的人口游离问题对社会治安也很不利,海氛不靖更是必然之事。因为沿海驻防官兵需要开支,政府曾把禁渔令限制在禁远洋采捕和禁私造船只下海采捕上,让近海渔民捕鱼合法化,向他们征收渔税或部分所得供给军需。因为“远”的概念不甚明确,有些官员便尽量缩小可采捕范围,使渔民渔业生产遭受打击。苛重的渔税往往让渔民不胜其负,再加上海外渔产品的进口冲击沿海渔业市场,海上私人贸易兴起也程度不同地破坏了沿海渔业的作业环境。所有这些都要求沿海渔民实施经济开发模式的转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