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厚禄养廉思想的历史考察和经济分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杨兵杰(1972-),女,宁波大学文学院讲师,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生。 上海财经大学,上海 200083

原文出处:
生产力研究

内容提要:

厚禄养廉是一个自古以来的话题,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是历朝各代都不可回避并着手解 决 的问题。本文首先对这一思想进行历史考察;接着分析它提出的原因和解决方案以及厚禄与 国家财政、物价波动、官员数量和吏治的关系;最后对这一思想之所以在封建制度下不能真 正见诸实行的原因进行探讨。本文认为,厚禄是养廉的一个必要条件,但并非充分条件,厚 禄养廉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它的真正实行有待于政治、经济、文化和官僚机构的制度创 新。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02 年 0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F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768(2001)04-0031-03

      自战国末年中国官俸制度萌芽兴起到秦汉逐步确立,厚禄养廉思想就此起彼伏地贯穿着中 国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之中。可以说,贪官污吏自始至终是封建社会各个朝代难以治愈痼疾 。本文试就中国古代的这一思想进行探析,以古鉴今,期能古为今用。

      一、历史考察

      厚禄养廉思想最先提出是在西汉初年。汉惠帝诏曰:“吏所以治民也,能尽其冶而民赖之 ,故重其禄,所以为民也”(注:《汉书·惠帝纪》。)。重禄目的,在于吏治,在于益民。汉宣帝时,张敞、萧望之 言曰:“夫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今小吏俸率不足,常有忧父母妻子之心,虽 欲 洁身为廉,其实不能,请以会率增天下吏俸”(注:《通典》卷35《禄秩》。)。西汉的官俸支出占据国家财政总收入的50 %。后王莽不堪其重,借口“与百姓同忧喜”将俸禄规定直接与年成丰歉挂钩,开了俸禄不 稳无保之先河,导致贪污受贿之风盛行。东汉中期后,官员的俸禄不断走向菲薄,一个百石 官秩的官吏月俸仅较一个佣工工资多数百文,出现五原小吏冬月无衣,“衣草而出”的不堪 局面。针对于此,东汉崔寔指出,自秦以后,一般官吏“俸禄甚薄”,“仰不足以 养父母,俯不足以活妻子”,作为官吏,总是临财御众的;令俸禄薄的官吏去“临财御众” ,犹之乎“渴马守水,饿犬护肉,欲其不侵,亦不几矣”(注:崔寔:《政论》,《全后汉文》卷46。)。稍后的荀悦也对官俸太薄表示 反对,他说:“公禄贬则私利生,私利生则廉者匮而贪者丰也。夫丰贪生私,匮廉贬公,是 乱也”(注:荀悦:《申鉴·时事第二》。)因此,他强调官俸相称,呼吁封建统治者必须重视官禄问题,不可掉以轻心。政治 家仲长统也把“薄史禄”视为“危国乱家”的原因,曾大声疾呼:“禄不足以供养,安能不 少营私门乎?”(注:《后汉书·仲长统》。)。

      唐朝也曾多次采取增借禄米料钱等措施。唐玄宗下诏说:“衣食既定,廉耻乃知”,故对 京师“文武九品以上正员品,今后每用给俸食、杂用、防阁、庶仆等,宜十分率加二分,其 同正员官加一分,仍为常式”(注:《全唐文》卷25。)。官俸增加必然加重财政负担,加之官员数量日益增多,致 使“府库仓储,竭于资俸,”“俸禄之费,岁巨亿万”。(注:《唐会要》卷67。)安史之乱后,国家财政出现拮据 ,加之“厚外官而薄京官”,京官竟“不能自给,常从外官乞贷”(注:《资治通鉴》卷225),以至于堂堂三品大员 刑部尚书颜鲁公“举家食粥”。针对唐前后期官俸相差之悬殊,冗官增加之多、俸禄支出之 巨等弊端,杜佑提出“极弊莫若省用,省用则省官”的建议,要求精简机构,减少浮费;晚 唐诗人白居易切中时弊提出“省官厚禄”,他认为“官省则事简,事简则人安;禄厚则吏清 ,吏清则俗阜”(注:《白香山集》卷47。)。为此要量赋制禄,提出了制定爵禄的标准,开始注意到俸禄开支要与国 家财政、人民负担保持适宜。

      到了北宋前期,官僚贪污贿赂行为十分严重,特别是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胥吏根本没有俸 禄,完全靠敲诈、贿赂和贪污过日子。为此,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诸如“益俸”“厚禄养廉 ” 之策。范仲淹提出:“养廉之方,必先厚禄”。王安石认为要使职业不驰,治道而兴,就应 提高官吏的俸禄。他还把历史上专靠贿赂等非法收入为主的吏胥阶层,一律改为俸给生活者 ,暂时结束了千百年来的一种不合理制度。而后宋王朝多次增俸,经过多次调整,到南宋后 期,官员的俸禄已经“七八倍”于北宋前期了。由此宋代在历朝各代中以厚禄而著称。但尽 管如此,物价上涨,机构膨胀,冗官迭出,官员欲望增长,厚禄仍养不了廉!

      明朝以薄俸养官。清人任源祥曾说:“有明官制,上仿成周,而俸给则大远于古,额数既 少,又折支焉,甚非养廉之道也”(注:任源祥:《制禄议》,《皇朝经世文编》卷24,《吏政》4。)。故一些官吏均靠俸禄以外的不正当收入维持家计。京 官靠吃属下的空名阙额和接受贿赂,索取馈赠以致富;地方官靠对广大百姓正税外的层层盘 剥以救贫。这就势必造成贪官日增、清官日少局面,贪污成了明中叶以后习以为常的政风。 张居正为明代第一名臣,死后抄家,诸子兄弟藏有黄金万两,白银十余万两,而这还不及严 嵩家产的二十分之一。张居正既如此,何况其他诸官诸吏?!

      清朝雍正皇帝,为了改变官员俸禄过低状况,采纳山西巡抚诸岷建议,推行“耗羡归公” 和“养廉银”制度。他一方面把州、县官员向农民多征收的赋税(主要是耗羡)收归国有,不许 各级官员任意多征和挪作私用;另一方面,又把这笔多收入的钱给各级官员发放养廉银,补 贴其生活和办公费用的不足。至此,厚禄养廉终于以建立“养廉银”制度而加以解决。不过 从往昔征耗羡到明发养廉,就总额而论,不是增加了,而是降低了许多。雍乾之际历任部院 大臣及地方大吏的孙嘉淦说养廉尚不及火耗之“少半”;有人更尖锐指出:“养廉者,其名 ;而养不廉者,其实也。”养廉既不足办公、日用、应酬之需,官员们只好另谋生财之道, 贪污腐败仍不绝于耳。

      厚禄养廉思想自西汉兴起到清代建立“养廉银”制度,贯穿于中国整个封建社会,成为历 朝各代上下之共识。如何厚禄养廉也是历朝封建统治者所必须解决、必须正视的难题。

      二、特点剖析

      从对历代厚禄养廉思想的历史考察中,我们可发现其有如下几个值得研究和关注的特点:

      1、厚禄养廉提出的原因

      历代经济思想家和封建统治者均认识到经济是人们赖以生活的基础,官俸的低薄致使官员 尤其下层官吏“仰不足以养父母,俯不足以活妻子”。上至三品大员刑部尚书颜鲁公“举家 食粥”,下到“五原小吏”“衣草而出”。战国管子就已提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 而知荣辱”,既然官吏“衣食不足”,那么廉耻又如何知晓?于是“上索下送,上下相蒙” ,官吏“俸禄微薄,无以赡家,必取诸于民”。他们从薄俸所带来的衣食不足,从而导致官 吏收贿行贿,甚而腐败成风这样一条逻辑线索分析,论述了厚禄养廉的必要性。当然他们所 提出的厚禄,只不过是维系官吏个人和家人必要的一种生活开支。而真正所谓的厚禄应是超 过正当俸禄之外的收入。但在中国封建社会官本位盛行的时期,这种做法更会加剧人们竞向 追求名利,并为此更加竞向贿赂、贪污。在传统的义利观下,封建思想家不可能也不会提出 厚禄的标准,这样就使得在实行的过程中没有一定的参照依据;同时也给封建统治者很大的 主观性和随意性,从而导致这一问题重要提出、重复解决而始终未能真正解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