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网络或企业组织:明清纺织业经营形式的制度选择

作 者:

作者简介:
龙登高 清华大学经济研究所 100084

原文出处:
中国经济史研究

内容提要:

企业是否替代市场,是各自的交易费用与效率比较之下的制度选择。与西欧经验相比,明 清商品市场体系发达,要素市场滞后,劳动市场替代商品市场存在一些制度性障碍,企业组 织的内生交易费用较高。分工与专业化的实现,通过市场网络联结比通过企业组织安排要更 具效 率。生产工具与设备改良的高成本,阻碍了资本对生产过程的直接控制与管理。以散工制为 典型的明清纺织业经营形式,不是个别行业与某一断代的现象,其历史合理性具有相当的普 遍性意义。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02 年 01 期

字号:

      一、企业替代市场:一种制度选择

      企业替代市场,是制度经济学的核心命题之一。市场规模的扩大,促进专业化和劳动分工 ,进而引起交易费用的增加。这是指专业化和劳动分工的程度越高,从生产过程到消费过程 的交换的次数也越多,从而交易费用上升。经济组织的变迁旨在降低这些交易费用,提高经 济效益。在科斯(1994)看来,企业是一个交易场所,在其中市场机制受到抑制,转而由权威 和指令来完成资源配置。也就是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市场中的交易成本越高,通 过企业来组织资源的比较利益就越大。

      科斯命题得到不少学者的阐发和深化。张五常(1996)认为,企业替代市场,从根本上来说 就是劳动市场替代商品市场,因为一个企业组织的核心问题,实际上是对劳动力的雇佣、配 置与管理。这有助于考察企业组织变迁中的交易费用,诺思(1994:230-231)也说,既然科 层组织的纵向一体化意味着要以要素市场替代产品市场,那么,一个关键的决定性因素将是 组织要素特别是劳动力市场的费用。企业在产品市场上减少了一系列交易,同时往往在要素 市场上增加了另外一些交易。

      另一些学者着重对管理体系的特征进行了分析。钱德勒(1977:7;11)认为,当管理体系能 够比市场机制更加有效地配置资源与产品,协调许多业务单位的活动,并减少交易费用时, 近代企业就应运而生了。德姆塞茨(1999)从管理成本的角度提出了与科斯命题相对应的企业 存在理由的命题: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管理成本越低,通过企业来组织资源的比较利 益就越大。换言之,如果市场交易成本超过管理成本,企业就会替代市场来实现利润最大化 。

      除了通过替代市场降低交易费用外,企业组织(注:企业组织,通常是具有科层体系的组织,个体家庭作坊也是一种企业形态,但不具备科 层 体系。本文的企业组织专指科层企业组织。)扩大的另一优势是单位商品的生产费用下 降,效益增加,这是其规模经济所带来的。产品批量生产越多,单位产品所耗费的生产资料 越少,成本下降。同时,正如阿尔奇安和德姆塞茨(1999)所指出的,团组生产的生产率带来 了经济效益的增加。这一点马克思也曾作过论述(注:马克思(1975:360-361)认为,部分生产资料在劳动过程中共同消费,共同使用的生产 资料转移到单个产品上去的价值组成部分因而较小。即使劳动方式不变,同时使用较多的工 人,也会在劳动过程的物质条件上引起革命,更不用说通过协作能提高生产力。)。

      企业组织的优势是有代价的,也就是组织变迁过程中将产生形成新的交易费用,可称之为 组织的内生费用。如果这种新的交易费用抵消了它所降低的原交易费用和生产费用,特别是 所预期的或能带来的收益与效率不足以补偿这些费用,那么企业组织的优势就得不到发挥。 这些新的交易费用主要是,组织中规则的遵从、考核与执行,团组生产中需要监督来减少逃 避与欺骗行为,而且如诺思(1994:43)所指出的,专业化和分工程度越高,从最初生产到最 终消费者的整个生产环节也就越多,考核费用也就越多。此外,厂房、设备等也将带来相应 的 费用。通过市场与通过企业组织,各自的交易费用与比较优势,将决定制度选择。

      市场的功能不仅能有效地配置资源,还能寻求有效率的专业化水平和分工水平,发现有效 率的制度安排,促进企业组织的改善。考之中国传统社会,市场已发展到相当的程度,然而 企业组织却并未随之发生较大改变。哪些环节存在障碍?为什么发达的中国传统市场不能催 生出近代企业组织?这是一个国内外学界广为关注的重大课题,以往不少研究成果牵涉到与 此相关的各种问题(注:较早触及该问题的有伊懋可(Elvin,1973)等人,他分析明清中国棉纺织业缺乏技术进步 的三大原因时也指出,其中之一就是,中国商业发达,市场机制比较完善,棉布商人无需直 接卷入生产就可以顺利得到大量棉布,因此,把资本作为流动资本来使用,比起投放生产更 为有利,因而商业资本很少转化为工业资本。),尤以吴承明(1985)、方行等领导的资本主义萌芽研究、李伯重(2000) 江南早期工业化研究最为突出,为进一步的探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实证基础。

      交易费用理论的要点与主要用途是,通过比较交易成本与管理成本的大小,得出组织选择 的结论(德姆塞茨,1999)。这也是本文的基本出发点。本文以明清纺织业为重点,主要考察 通过市场网络联结与通过企业组织两种形式,在交易成本与效率方面有哪些差异,并通过与 西欧中世纪及近代初期特别是英国经验的比较,在较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对这种制度选择进行 分析,不局限于纺织业与市场本身,而是从传统经济与社会结构中探索其深层原因与演进源 流。

      二、企业组织的成长历程与产业经营形式

      从历史实证看,企业组织的形成,一是商人资本在向生产领域逐渐渗透的过程形成的,二 是商人、农场主、庄园主直接投资工业,都可能形成纵向一体化的组织,三是小生产者成功 地扩大规模,雇佣工资劳动者,自己专事劳动的控制管理与产品销售。第三种情形本文从略 。第二种情形,在传统中国与西欧中世纪,因主导性经济组织的差异而呈现不同的历史状貌 。西欧中世纪的庄园是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组织,具有较强的生产、交换与消费功能,个体农 奴家庭对庄园的依附性较强(注:西欧中世纪的庄园内,农民的生产与生活依赖于农奴主,农奴的谷物得堆放在领主的磨 坊里;在法国,庄园的烘炉和榨汁机都是领主的专利品。4-6头牛的一组犁在当时多数农户 家庭都是大得供不起的一项实物资本投资。农奴为保有自己的租地,还得每周服3天的周役 。即使在市场交易上也是如此,周市就是由领主组织的庄园内部的交易(龙登高,1992a)。),新型企业可能由庄园主蜕变而来。既然庄园主在种植商品性 作物出售方面具有优势,既然领主会开设市场吸引商人,他同样可以利用自己的土地、劳动 力集中的优势,直接从事商品生产或工业制造(注:John Hicks(1969:106)论述了庄园集中生产与销售的优势。Hans Medick(1981:96)论 述了庄园工业的存在,但如果庄园组织一成不变,其工业不会具有竞争力。)。在中国,地主承担的生产组织功能越来越 弱化,租佃制下个体小农独立经营则越来越成熟(龙登高,1992b),明清时的押租制、永佃 制强化了这些趋势。经营地主虽然存在,但始终都是次要的形态。地主兼商人直接建立的企 业组织同样影响有限,明清时主要在采矿业、伐木业、池盐海盐业、航运业、农产品加工业 等领域中出现(吴承明,1985)。

相关文章: